安庆家谱网

枞阳

当前位置:首页 > 祠堂祖茔

高甸吴氏荣华股豸源祠堂与堂号

发布时间 : 2017-09-06 16:21   浏览量 : 87

      高甸吴氏荣华股豸源祠堂遗址位于今义津镇塔桥村祠堂庄,原祠堂三进,每进三间。笔者2016年前往考察时,原址上已建有一户人家,仅剩存第三进某间的半截墙壁和散落一地的墙砖基石。据当地人介绍,这第三进原是存放祖宗牌位的。


                                                                 祠堂组 

       祠堂背靠大狮山小狮山,从一定的角度看,二狮形象逼真。祠堂正对远处一圆形山峰,夹于两大山之间,人称狮子球。右前方有山形如屋脊,从北向南看去,人称狮子进屋。从南向北看,屋脊山与其
它诸山一起宛如一道屏障。附近有村名曰玉屏,吴汝伦早年号玉屏山人,二者名号,或因如此。


                                                       祠堂门前的池塘 

       据谱考定,豸源祠堂造端于龙河公,新建于近里公,后世累加扩建、修缮、重建,于破四旧时被毁。其间重要事件与主事诸公事迹散见于谱序或传记中,现略作梳理如下:


                                                      著存堂仅存的一堵残墙

一、初创。据《龙河公传》(侍御公撰)载:“(龙河公)捐资八十金创祠宇、举祭祀,因立家规,修谱传,族人多赖之。”另据八修主篡者健吾公推测,当时应是就老屋略事修葺,因为直到荣谱五修时,富九公及朱太君、潀公、黄岭公之墓地才开始改载为“祠堂后身、祠堂西一位或祠堂东小(左山右包)”,而以前诸谱于诸公墓地终无“祠堂”字样。择地新建祠堂应始于近里公。


                                                              建筑残件

二、新祠初成,迎入神主(约在乾隆十年以前)。我族谱所载家规中,第一条开宗明义:“家礼首立祠堂,宜择地营之”。据《近里公传》(井迁公撰)载:“予宗新立家庙,使兄董其事。兄于他人所输以助公者,虽至微必书,已所出虽巨不书。门堂寝室之制尽合于古,又独制神龛以妥合族之神主。主有自初祖以至五祖昭穆不失其序者,有各支六世以下不得尽为之主而虚位以统之者,有尊德者,有尚公者,有贵显以为先人荣者,有义起者,有苦节可风者,皆斟酌之于心而不谬于古。四方之观者皆大悦而详记其制,以归欲仿而为之。”健吾公据近里与井迁二公卒年考证,宗祠之成当在乾隆十年以前。


                                                                       柱础


三、新祠落成(乾隆十四年已巳)。明庭公五修谱序云:“已巳长至日新祠落成”。 已巳为乾隆十四年岁次,健吾公据此推定,“新建宗祠,合族欢跃。先迎神主而后事雕饰,至已巳大告厥成。”关于祠堂制式,旧谱《家规》规定,“祠堂造大牌二面,一刊劝字,一刊惩字。冬至祭毕,族众公举某善,书劝;某不善,书惩。用纸写帖二牌,分劝惩以示赏罚,能改过者即去其帖。”


四、修葺(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乾隆已巳所成新祠至辛亥已四十余年,由素庵公(即渭南公)主持修葺。《渭南公序》(絅庵公撰)云:“乾隆辛亥,兄(松亭公)初秉户政,葺新家庙,公时督工课勤惰,常以身率先众力,又出其家酒肴助工,工皆悦服,不数月告竣。”



 

五、添建堂室(嘉庆二十二年丁丑)。我族祠堂之全部成功当在嘉庆二十二年。据《爱泉公传》(育泉公撰): “乾隆辛亥葺新祠宇,素庵公实为竭力。至嘉庆二十二年丁丑恢廓祠室,添造中堂,公督工课勤惰如素庵公。肴蔬酒醴,出家之所有以相饷者亦如素庵公。族人捐费缴迟,公设法贴用。”爱泉公为素庵公子。家谱六修时,素庵公在祠总理诸务,刻励俭约 ;族议捐置祭田,素庵公慨输五十金,絅庵公序之曰:起自拮据,于公事抑何好义不吝也。

六、西厢新庙(光绪初年)。光绪初年,由燊甫先生几经周折,惨淡经营而成西厢新庙,并颜曰“著存堂”,沿袭祖制。
 


七、重建(民国十七年戊辰)。嘉庆丁丑所添堂室历至民国十七年戊辰,其间百数十年,橛桷梁栋半多腐朽,故由仲篪公督工重建。公勤劳俭约于素庵公未遑多让。我族宗祠最终被毁于破四旧时期。更于文革期间当地某干部以职权谋得祠堂地基,营造住宅于其上。

       
      我族修建祠堂旨在祭祀祖先,联系子孙,宣示家训,倡明宗法。四修谱帙刻堂号“光裕堂”取光前裕后之意。五修以后宗谱乃改称“著存堂”,推崇孝道。“著存”二字语出《礼记-祭义第二十四》:“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 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què)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关于“致爱则存,致悫则著。”,翰林院侍讲方苞于所撰钦定四库全书《礼记析疑》中解释说:“慤,爱之笃也;存,如见其亲也。著,亲之形声志意无微不著也。”可见著存二字有笃爱其亲,孝思追远之意。取“著存”二字为堂号或亭阁名称者,世不少见。宋代舒邦佐有《著存亭》诗:事亡如存死如生,以诚则著著乃形。 二字貌出孝子诚,晓然如见亲在庭。珠海北山随园原址乃章成祠,随园大厅旁的两扇圆拱门上刻着四个字,分别是“存爱”和“著慤”。 有些祠堂还会用到这样一幅对联: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慤则著,致爱则存。这些同样都是表达对先人的敬爱思念之意。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