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京兆堂舒氏

当前位置:首页 > 名门望族

舒鸿贻故居追忆

发布时间 : 2017-09-07 10:06   浏览量 : 83

 
  我没有在安庆生活过,没有见过鸿贻公建造的故居—南楼、北楼,但南楼、北楼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小时候听家里人,断断续续谈过南楼、北楼,可惜无法想象出她的样子。庆幸的是2011年,家族的兄弟姐妹,努力完成了《安庆舒鸿贻家族—史料及轶事集》一书。在安庆生活的伯父家的堂兄、姐、妹,回忆了南楼、北楼的变迁。
 南楼、北楼建筑群,座落在黄甲山北麓,东临蓬莱街,北接西大街。南楼、北楼是紧邻的,两个各自独立的院落,由一道腰墙相隔,腰牆西端有个小门,平时是锁住的。除了南楼、北楼外,在北楼院旁边,还有六套花门楼的小院,及西大街上七间商铺,故居总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左右。
  南楼的门楼在蓬莱街中段,面东。两扇大木门由黑色铁皮包着,门楣上有石雕,刻有鸿贻公书写的“南楼”二字的匾额,大门两边的“座中小憩千帆过  帘外长江万里来”楹联,概括了南楼的意境。进入大门拾阶而上,先走过十九阶石阶,再左转走十九阶石阶,才到达南楼的院内。从南楼庭院的图像里(图一),可以看到从大门上来的楼梯口,也能感受到南楼楼基甚高。南楼院内有二栋建筑,靠南是座二层小楼,靠北是座三层小楼,小楼每层除中堂外,左右各有房屋二间。三层小楼的第一层相当于半地下室状态,因为建在坡上,所以从南看是二层,但仍能看到第一层的半个窗户(图二),而从北边看是三层,在三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江。小二楼的南面还有花园、假山,西南角还有个小门,可以直达黄甲山上。两楼之间的庭院,种植着柿子树、杜仲树等植物,西侧还有个消防用的蓄水池。  
    北楼面积大些,它的门楼面北,同南楼的门楼一样,石雕门楣同样刻有鸿贻公书写的“北楼”匾额,大门二边有楹联“放眼看山山不老  关心报竹竹平安”。从蓬莱街进入一条小巷才通到北楼大门。进入北楼院中,正面是二层的主楼,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小二层楼房,三座小楼呈现“品”字状。主楼大厅很高大,雅致辉煌,可以遥看远处的山脉。主楼前有一平台,左右有台阶上下,平台下面有二棵紫罗兰,平台上面有花架,紫罗兰藤爬满花架,花开时一串串吊在花架下,幽香飘来沁人心脾。顺着左右台阶下来,有个花园,里面左右各有一个圆形水池,水池中间有喷泉,池内养有金鱼。花园四角各种有一颗白玉兰树,及月季、蔷薇、菊花及竹子等。主楼后花园,有座六角亭子,和依山而上的坡上栽种的槐树、香椿树、香园树、夹竹桃等花草树木。是典型的花园式建筑,宽敞明亮气派。从一张仅存的家人在北楼前的合影(图三),依稀可以看出当年北楼的“洋味”。北楼大厅经常举办社会名流的聚会、还有当年十分时尚的“舞会”。 
  北楼的旁边还有六套花门楼小院,每套小院内中间是天井,都很雅致。在北楼门前小巷的北侧,有四套小院,在北楼院落的东侧,还有二套小院紧邻蓬莱街。花门楼小院再往北,就是沿西大街建的商铺了。鸿贻公从北京告老还乡后,民国8年(1919)11月,曾利用这些商铺中,靠近东侧的三间店铺,创办了安庆农工银行,铺面打通后前面做营业厅,后面办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安庆沦陷前,鸿贻公率全家逃难至四川,只留下佣人看守南楼、北楼。后这里又被日军征为指挥部使用,并将密室珍藏的一些有价值的文物掠夺。抗战胜利后,鸿贻公又带全家老小陆续返回安庆,住在南楼。直至1948年正月,在南楼逝世,享年81岁。
  故居命途多舛,先是被日军掠夺过,后为办理鸿贻公道丧事,家族卖掉了七间商铺。丧事过后,大家族解体分了家,几座花门楼先后被变卖。解放后,先是政府“租用”北楼,后社会主义房屋改造,只留下南楼伯父一家人几间自留房。“文革”期间,故居也没有逃过劫难,仅存的一些文物、书籍被烧,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也被砸烂。1976年,年迈的伯父卖掉南楼的几间住房,随女儿居住去了。南楼、北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拆掉。
  现在鸿贻公道故居,南、北楼已经荡然无存了,唯一可以凭吊的遗迹,仅留下了南楼前那几颗杜仲树和那座三层小楼那个半地下室状的第一层了,听说还是因为建筑异常坚固,才被保留下来。2009年我第一次踏上故乡土地时,堂妹只能带我到南楼的原址看看,抚摸着那几棵杜仲树,询问着南楼的位置、样子。让我惊喜地是,树旁的一间“地下室”竟然是南楼原来的一层,租户告诉我们,这里冬暖夏凉,不潮湿没有蚊虫,建筑很结实。
  另外,鸿贻公选址在西门内建宅邸,除了风水原因之外,我想可能与家族世居在此有关。京兆堂舒氏自迁怀始祖永忠公,明初由石埭(今石台)迁徙至怀宁,至十一世祖其谟公,始居省城正觀門內。还有,听前辈讲黄甲山原来叫瓦砾山,是堆放火灾后的瓦砾而成。而蓬莱街原来叫玉带街,是鸿贻公取意蓬莱仙境而更名。当然这只是传说,没有考证过。我把家人对南楼、北楼的回忆整理上传,是让后辈有个清晰的记忆。可惜我不会作画,否则绘制一幅山坡故居图多好呀。
                          转自“过客shu的博客”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