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潜山何氏士族
发布时间 : 2020-09-14 10:00 浏览量 : 454
——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潜山何氏士族
皖江文化,即以潜山为中心的古皖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徽文化、庐州文化共同组成了安徽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而皖江地域士族文化又是皖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皖江地域历史上士族林立,其文化更是古圣先贤经验、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历史上,潜山何氏士族,是一个萌芽于三国魏、抽枝于晋、繁荣于南北朝时期,有着300年辉煌的一个绵延10代、载入史册几近60之数的高门旺族,也可见于《康熙·安庆府志》《康熙·潜山县志》。先贤们执掌朝政,或主政一方,或担任军事要职,或为文学者,或为儒学者,或为奉佛者,或为隐逸者,等等,形成了士族世家。
(《康熙·安庆府志》卷之八仕籍)
一、士宦世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潜山何氏多人担任朝廷要职,以及主政地方,在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皆有识见,为政勤恤民隐,积极事功,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何尚之,位司空(一品),历国子祭酒、尚书令、吏部尚书、侍中、左仆射等职,开府仪同三司。
何充,历侍中、尚书令、录尚书事、都督扬豫徐州之琅琊诸军事、假节,领扬州刺史等,卒赠司空。
尚书9人:何桢、何澄、何叔度、何翌之、何偃、何戢、何昌寓、何敬容、何胤。
太常卿:何悠之。
司徒:何衍。
御史2人:何僧达、何炯。
大司农:何融。
司徒右长史:何诞。
常侍2人:何颙之、何劭之。
太中大夫2人:何求、何撙。
太守9人:何亮、何睿、何惔、何元度、何子先、何愉之、何铄、何求、何迈。
内史:何阜。
刺史3人:何恽、何勖、何恢。
县令3人:何琦、何子平、何之元。
县侯2人:何迈、何曼倩。
二、军事世家。
潜山何氏有多人担任军事要职,反映他们取到了朝廷的信任,是保卫疆土、皇权的可以信赖力量。
将军11人:何勖(车骑将军领中领军、二品领三品)、何充(骠骑将军、二品)、何佟之(骠骑将军、二品)、何瑀(右卫将军、二品)、何龛(后将军、三品)、何尚之(中护军、三品)、何琦(抚军将军、三品)、何戢(抚军将军、三品)、何澄(冠军将军、三品)、何偃(骁骑将军、四品)、何迈(谘议参军加宁朔将军、四品);
另有骠骑谘议参军2人:何松、何友。
三、崇学世家。
魏晋、南朝以来,潜山何氏世家大族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内的主要力量,代代相沿,才人辈出,绵延生息,究其因在于以家学为基础的家族文化的核心作用,留有许多文学传世。
何桢,自山东任城迁潜山,居山谷。有文学器干。晋尚书,终官金紫光禄大夫,卒陪葬晋武帝司马炎于偃师。有文集五卷,并作《许都赋》,只可惜残矣。
何充,作《何充集》四卷存于世。
何琦,宣城泾县令、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养志于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其中有《岳祠论》(原文有见〈天柱山志〉),意在告诉当局莫忘祭岳。
何佟之,国子博士。所著文章、《礼义》百许篇。
何尚之,宋司空。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何偃,吏部尚书、太子中庶子、侍中、领骁骑将军。喜谈玄,注释《庄子·逍遥篇》传于世。
何法胜,南齐治书侍御史。撰《晋中兴书》七十八卷。
何胤,迁侍中,领步兵校尉,转为国子博士。注《百法论》、《十二门论》各一卷,注《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
何宪,官至本州别驾,迁国子博士。博览群集,欲穷览无余。当时任昉、刘沨共在秘阁任职,校阅四部书籍,何宪曾主编《四部书目录》,惜今已无从考释。
何之元,草创《梁典》三十卷。
四、崇儒世家。
潜山何氏家族世代崇尚儒学,自两晋至南朝,多人参与制定国家礼制,体现了中古时代门第社会普遍的文化风尚。
何桢在晋武帝泰始四年,曾参与讨论礼制,《宋书》卷一五《礼制二》载:汉、魏废帝丧亲三年之制,而魏世或为旧君服三年者。至晋泰始四年,尚书何桢奏:“故辟举纲纪吏,不计违适,皆反服旧君齐三月。”于是诏书下其奏,所适无贵贱,悉同依古典。
何琦一再参与丧服礼制的讨论。又撰《岳祠论》,主张依礼制旧典祭祠。
何澄在东晋后期也参与议礼,有《太皇、太后服议》。
何偃也多参与议礼,有《郊祀遇雨议》《临轩夹扶议》,涉及皇帝郊祠和朝仪方面。
何佟之有《丧服经传义蔬》一卷。并精于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
何胤精通经术,尤长于礼学,参与了南齐国家礼制的修撰。
又何尚之开讲南学。《宋书·何尚之传》载:“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颖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宋文帝时“四学”并置,虽以私人主持,而实际具有国子学的性质。
五、奉佛世家。
东晋南朝时期,潜山何氏家族信奉佛教,并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较大。其代表人物有:
何尚之,时为朝廷重臣,宋文帝就佛教有关政策与其交流,何尚之从两个层面予以解释,一是列举晋宋间一些推挹、崇信的士大夫代表,他们“并禀志归依,庴心崇信”,可谓样板,表明佛理可以助人修行,故人心所向。二是明确指出佛教有“济俗”助治的功效,“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可以使宋文帝实现“坐享太平”的理想,于是宋文帝尊崇佛教。何尚之还捐资造寺,延聘高僧。所造法轮寺成为何氏世代供养的佛寺。
何充,字次道,女何发登;弟何准,字幼道,女何法倪。皆有“道”“法”之字,时人取名,以这种嵌字的方法表明自己的信仰,这恐怕也是何氏家族奉佛的标记。而且何充崇修佛寺,家设斋堂,诵读经论,斋日奉行八戒,受戒甚严。至何敬容又舍宅东为伽蓝。
后世子孙沿袭之。
何求、何点、何胤,世称 “何氏三高”,不仕而游历名山寺宇,精研佛理,成为当时玄、佛合流的典范。据《南史》载,南朝高门何胤病危,也不忘遗嘱:“田畴馆宇悉奉众僧,书经并归从弟敬容”。据乌以风编《天柱山志》载:“南朝梁武帝萧衍时,宝志禅师开山建庙,何胤将其故宅捐出而施舍建寺(今三祖禅寺)。”
何伯玙、何幼玙兄弟笃守孝道,“伯玙卒,幼玙少好佛法,翦落长斋,持行精苦,梁初卒”。
六、藩戚世家。
皇亲国戚,是连接潜山何氏与皇权的桥梁与纽带,是潜山何氏长久发达的根源和保障。
皇后2人:①何令婉。孝建三年,宋孝武帝刘骏为太子择娶何令婉为太子妃。但是何令婉在十七岁那年,便在东宫徽光殿过世,谥号为献。刘子业即位后,追称何令婉为献皇后。刘子业被诛,宋明帝刘彧将何令婉与刘子业同葬;②何法倪,即穆章何皇后,东晋散骑侍郎何准女。穆帝即位,立为皇后。安帝元兴三年卒。
王后1人:何戡女儿何婧英为郁林王后。
驸马5人:①何颙之娶太祖女儿临海惠公主;②何戢娶世祖长女山阴公主;③何瑀娶高祖女儿豫章康长公主;④何迈娶宋文帝女儿新蔡公主;⑤何敬容娶齐武帝女儿长城公主。
七、隐逸世家。
东晋南朝时期战事较多,政权交替频繁,政治迫害时有发生,而隐逸时尚产生,被视为一种品行、一种操守甚至是一种祖传之德。潜山何氏士族当不例外。
何准征拜散骑侍郎不起。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封晋兴县侯。其子表让不受。
何琦被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诏征博士不起,晋简文帝时引为参军、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故辞以疾。何琦本是好古博学之士,可是为恐对母亲供养不适,就勉强当了一名县令。后来母亲去逝,他说:“所以仕者,实博利禄以供亲耳。今亲已卒,复何求焉。”于是罢官归野,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
何求,除中书郎不拜,除为司空从事中郎不就,复除黄门郎不就,征太中大夫又不就。一夜忽乘小船归吴,隐居虎丘山。
何点,容貌方雅,博通群书,善谈论。家本甲族,亲姻多贵仕。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为事。平日不簪不带,或驾柴车,或蹑草屩,恣心所适,致醉而归。齐梁累征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侍中不起。士大夫多慕从之。梁高祖萧衍,与何点有旧情,曾下两次诏书,诏其入仕皆不就。天监三年何点卒,又诏曰:“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自首不渝。奄至殒丧,倍怀伤恻。可给第一品材一具,赙钱二万,布五十匹。丧事所须,内监经理。
何胤,引为军谋祭酒不至。梁武帝践祚,诏为特进、右光禄大夫不至。有授以白衣尚书禄固辞。以会稽山多灵异,往游焉,居若邪山云门寺。后还吴,作《别山诗》一首,言甚凄怆。至吴,居虎丘西寺讲经论,学徒复随之,东境守宰经途者,莫不毕至。年八十六卒。梁简文帝作有《徵君何先生墓志》曰:
谁与均比,呜呼哲人;第五肥遁,余轨尚遵。
司空开学,其风不泯;传此孝敬,曰悌曰仁。
气高琼岳,心虚谷神;括羽儒囿,舟舆席珍。
既游慧水,兼引法轮;谈扇犹在,鸣琴尚陈。
如何不慗,德素长沦;寂寞岩穴,荒凉渭滨。
桥日只鸡,徐称酹素;余钦夫子,风期夙著。
蓄思含毫,传芳写举;沉础虽贞,玄泉无曙。
何之元,任职中卫府功曹参军事,迁转咨议参军。太建八年,断绝人事,专心著述,认为梁朝从武皇到敬帝,兴亡命运和盛衰迹象能够引以为戒,定下褒贬,将南齐永元元年到王琳遇获的七十五年事迹写成为三十卷草稿,名为《梁典》。
又有何撰不就主薄、何遁为退让士。等等!
侯景之乱,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叛乱从548年寿阳起兵,到552年侯景被杀死止,历时近4年终被平息。
侯景之乱对南朝政治格局、经济文化、社会阶级、族群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潜山何氏是当时的“士族政治集团”成员之一,南北朝时正处于鼎盛期,产出的高官重臣驰骋于朝。由于叛乱对于南朝族群结构的变化,至此,作为“士族门阀”的潜山何氏,至南朝陈何之元时已降下帷幕。
而作为姓氏郡望:“庐江何氏(时潜山地属庐江郡)”发祥地的潜山何氏,则远播四方,绵延万里。
潜山,当为普天下何氏裔孙朝拜之地!
1、《晋书》《南史》《宋书》《南齐书》本传,以及《晋书校勘记》。
2、南朝梁僧释慧皎著《高僧传》。
3、《(宋·嘉泰)会稽志》。
4、康熙版《安庆府志》。
5、康熙版《潜山县志》。
6、金杏村作“南朝阀阅 显达一时的潜山何氏宗族”,载于潜山县政协文史委1986年编著《舒州古今》。
7、乌以风编《天柱山志》及所作“潜山山谷寺的历史和人物”。
8、 赵振华、王竹林:《偃师出土西晋何桢墓表、羊瑾神道碑研究》。
9、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员张宪华:《东晋南朝时期庐江何氏研究》。
备注: 家谱并未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