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枞阳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牒家乘

{谱牒研究}:大清名相与龙城许氏

发布时间 : 2017-09-08 14:30   浏览量 : 68

    现存龙城许氏宗谱收录序八篇,其中:

康熙二十八年三修,除自序一篇,有赐进士出身、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后为宰相的张英序一篇。
 

          乾隆五年四修,除自序二篇,有赐进士出身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世袭三等伯兼吏部尚书又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事加十级,今称大清名相张廷玉序一篇。
 

          有宗后学许应宽序一篇。

 

嘉庆元年五修,除自序一篇,有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何循序一篇。
 

咸丰二年六修,有姚元之序一篇,同时收录以上各序。姚元之当朝职衔之多,上次已述。
 

龙城许氏信守仁义,耕读传家,虽也人才辈出,但有清以降并不显赫,为何近200年间,四次编修家谱,都能得到当朝高官作序,特别是两朝宰相作序,是清朝修谱,多数都有当朝高官作序的风尚,还是比较特殊?
 

 今日垂询张宰相十一世孙、桐城博物馆原馆长张泽国先生,倾向认为龙城许氏宗谱能有当朝高官作序特别是两朝宰相作序,实不一般。
 

因此恳切希望爱好历史研究者特别是桐城枞阳史志专家关注龙城许氏与桐城张氏关系,包括姻亲关系、世交关系等,留言相告,感谢非常。

 

兹不揣学识肤浅,斗胆将张英序试译今文,既为方便宗亲及各界阅读,也为感怀当年老宰相对龙城许氏厚爱也。
 

重修许氏家谱序(今译)

 

家有家谱就像国有史书一样,用来昭示诚信、记载事实、巩固根本、丰厚亲情,使后代子孙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宗族繁衍,分枝越来越多,来源辈分容易混淆,如果不修谱,几代以后就不知道自己祖辈是谁了,相互见面像秦国见到越国一样的都有,所以修谱的事情不能延缓了。今年秋末,我写信回去,询问亲戚朋友近来可好,我四弟(予季)回信说,家里一切都好,另外许家伯友、梦先、子发等亲戚在修家谱,想请我写序。
 

我刚刚完成督修国史,这是一代信史啊。又看到你们修家谱,非常高兴,高兴的是能够昭示诚信、记载事实、巩固根本、丰厚亲情。何况许氏是我们桐城望族,还和我有亲戚关系呢?

 

许氏起源,周朝封姜姓太叔于许,以国为氏,郑庄公也说许是太岳的后代,郡望在河南汝南。像东汉许靖、许劭兄弟主持月旦评。
 

唐朝睢阳太守许远抗击叛军以死殉国,非常杰出啊。从汝南分枝到婺源,科举考试,甲第连云,聚居的女儿街成了风水宝地。
 

          元至正十年(1350年),红巾起事,福山公渡江到桐城,看龙城山蔚然秀丽,田地肥美,于是定居,到现在已经15代了。期中读书的做官的做学问的很多。伯友、梦先、子发尤其出色,一丝不苟。还有维素、士杰、梦梅、凯先、能堂、子夏、仲昌都是一方的典范。修谱一事,诸君都很辛劳。谱修好了,有世系,又有图表,以后子孙各人在上面都能够看到自己的祖宗,就是走到天南地北,按谱一查就清楚明白了。像黄河之水,千里九曲,过积石穿龙门到东洋大海,都是一个源头。读这套家谱,孝敬的心情油然而生,礼让的规矩蔼然接续,昭示诚信、记载事实、巩固根本、丰厚亲情,不忘自己从何而来,我看到这样的盛事也从中得乐哦!

 

 康熙28年11月(1689年11月),赐进士出身、经筵日讲官、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
 

 

                              同里姻弟张英拜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