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传说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老安庆的两个“片段”

发布时间 : 2019-04-29 09:34   浏览量 : 37



老安庆的两个“片段”

罗本隆 文/图

 
1950年,安庆青年文工队留影(第二排左一为作者)

 
  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
  一九四八年底,安庆市区周围几个县,如桐城、潜山、太湖等,陆续被解放军占领,安庆市区外围集结着大量的解放军,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做准备。市区内经常停课、停工、停市,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热情盼望解放军早一天打进城。他们热情地唱着:“山那边呦好地方啊,织青布做衣衫,年年不再受饥荒……”山那边,指的就是解放区。他们在校内外唱,大声唱,一传十,十传百,唱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激昂。青年学生不仅唱革命歌曲,还传阅进步书籍、刊物。老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马虎。有的同学受革命风暴的影响,瞒着父母去到解放区读书。名义上是读书,实际是投奔革命。
 
  不久,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在安庆招生,报名参军的学生很多,参军条件也很宽松,不论男女生,也不论大中小学学历,只要身体和身高达到标准,做一篇“我的志愿”作文,经过口试,一般都能录取。凡被录取的学生,两三天内就发榜公布,接着就办入学手续,领军装及用品。接兵部队随时把新学员编入部队,经过江西、湖北进入四川、云南、贵州,进军大西南。我的不少同学也参了军,有的后来在剿匪中牺牲了,活下来的同学也都落户在云、贵、川。
 
  一九四八年底,我也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向往革命,瞒着家人来到桐城读书。名义上读书,实际上找出路。我们在与解放军接触以后,他们很欢迎我们,管我们吃饭,分配我们做一些宣传工作。后来我们跟着解放军到了桐城石塘湖、长江边的鸭儿沟、营盘、新义一带,帮解放军把国民党丢下来的旧船、破船、小船编队编号,进行渡江训练。因为二野部队官兵大多是山东、河北人,水性差,因此训练起来特别刻苦,不分日夜。大家都盼望着打安庆,打听解放安庆的消息。直到四月二十三日,才知道渡江指挥部下达命令解放安庆,我们几个同学赶到集贤关,随着二野部队、安庆市军管会、安庆市人民政府等一大批工作人员从北门进城。第一站在国民党行政公署歇脚的。没过几天,我们几个同学跟随大一点的同志来到江南大渡口沿长江西行到了东流县(现东至县),做被战火打损坏的民船以及伤亡船工情况的调查、登记、取证工作,上交给渡江指挥部,以便人民政府给予赔偿、抚恤。这项工作刚结束,我们被抽调到二野“军大”协助做招生工作。约在六、七月间,我又被调进青年文艺工作队做筹建工作。这时,安徽大学决定迁校到芜湖。我们几个同学考安大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因为去外地读书,我们缴不起学费和伙食费,于是决定正式参加革命工作。昔日天天在一起的同学,不得不各走东西,各奔前程。
 
  歌剧“白毛女”在安庆首演
 
  一九四九年六、七月间,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安庆地委决定建立专业文艺队伍。这项任务交给了刚刚成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庆市筹备委员会来承办。负责人是许伟同志。他身兼几个领导岗位的职务,包括军管会文教部、工商部负责人和“民青联”筹备处负责人等等。这时,他把任务交给了丁式平、徐立珊、汪堤、许正、罗本隆几位同志。经组织批准,许伟任文工队队长,丁、徐任副队长,许正任总务组长,汪、罗任分队长,先后在学生中招收队员约五十人,其中有十多个女队员(纪延玲任分队长)。
 
  文工队列入“土改”编制,实行供给制,军事化管理,吃住在一起,服装由军区后勤部供给,各项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建队初,条件很差,乐器大部分是队员自带的,打击乐器是购买的,大提琴是白铁做的,琴弦是用电话线(钢丝)代用,照明用的是烧汽灯。不久,地委要求文工队配合土改演出“白毛女”歌剧。这个剧在解放区很受欢迎。排“白毛女”虽然难度很大,但同志们革命热情很高,克服许多困难。人员不够,有时队长、会计、炊事员等等都一齐上场。记得在国庆节前后进行彩排,地委领导桂林栖、郭万夫、杜野坪、付大章、雷文、赵瑾山等很多领导同志都来了,评价很高,赞不绝口,第二天就拨了几千斤大米给文工队改善条件。
 
  到了一九四九年冬季,安庆沿江几个县因为受水灾,成千上万的民工要上江堤进行“堵口复堤”。有一次,桂林栖书记带文工队到望江、宿松江堤上进行慰问演出,快要结束的时候,台下民工突然哄闹起来,土块像雨点一样砸向台上,灯也被砸灭了,演员每个人都抱着头,不知如何是好。桂书记正在后台,马上赶到台口,用一口的湖北话大声地喊着:“同志们,同胞们,不要乱,不要动,这是演戏……各县领导同志把各县民工带好。”很快,乱象就平息下来,但是要求枪毙地主黄世仁的喊声还是不绝于耳。
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