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地方名吃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恣看收网无银刀

发布时间 : 2017-09-30 08:57   浏览量 : 31


 
                                                                                                 
     刀鱼,学名鮆鱼,又名鱽,或称刀鲚。与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鮆鱼体形狭长,色泽银白,颇似一把刀,故有白圭夫子美称。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立春之后,成群的刀鱼从东海进入长江口逆流而上产卵,是最早到达长江的时鲜鱼,应市最早,故列三鲜之首,所以清代美食家袁枚称刀鱼是“春馔妙物”。刀鱼产于长江中下游,苏东坡有诗 “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誉之。
     刀鱼很古老,我国古籍记载甚多,《尔雅》称它为“鱴刀”,《山海经》叫它作“鮆”, 在北宋《太平阅览》中,有《魏武四时食制》记载:“望鱼,侧如刀,可以刈草,出豫章名都泽。”说曹操品尝刀鱼后赐名“望鱼”。(曹操吃的可能是鄱阳湖中的“湖刀”,非“江刀”。)杜甫对捕获刀鱼的印象至深赋诗:“出网银刀乱”。陆游说:“鮆鱼莼菜随宜具,也是花前一醉来”。梅尧臣说:“已见杨花扑扑飞,鮆鱼江上正鲜肥”。苏东坡也有 “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诗句。刀鱼白似霜雪,滑如琼脂,肉质细嫩,鲜美回甘,细尝慢品,如痴如醉,美不胜收。宋代刘宰有诗句赞到:“笔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惭寡味。”清代美食家李渔也有记述:“食鲫鱼及鲟鳇鱼有厌时,鲚则愈嚼愈甘,至果腹而不能释乎。”
       刀鱼属于过时不候的江鲜,每年农历三月至八月是刀鱼上市季节,但以清明前味美最佳,有“清明前细骨软如绵,清明后细骨硬如针”之说,过清明 “嫩刀”成“老刀”,则美味大减。刀鱼以味鲜、肉嫩、脂多、刺软、汤美著称,其鳞和肠更美,故加工时不宜去除。刀鱼皮薄嫩异常,故处理刀鱼有别于其他鱼类,不能开膛破肚,用两根筷子从刀鱼的嘴部插入,转动筷子去除刀鱼的腮和内脏,刀鱼的鳞片可以直接食用,钱泳的《履园丛话》说刀鱼是“开春第一鲜美之肴,而腹中肠尤为美味”,所以吃刀鱼鳞和肠才是“善食刀鱼者”。烹制刀鱼技术要求高,刀鱼刺多易卡喉,袁枚的《随园食单》提供了两法:一是“用极快刀刮取鱼片,用钳抽去其刺,”二是“快刀将鱼背斜切之,使碎骨尽断,再下锅煎黄……临食时竟不知有骨”。鱼内细于发丝的毫芒多连在嫩薄的鱼皮上,一条刀鱼全身共有近千根芒刺,要完整地揭下鱼皮,取出这些芒刺则是厨师的绝技,正是所谓“皮里锋芒肉里匀,精工搜剔在全身。一经解肉刀如笏,岂怕刀鱼再刺人。”烹制刀鱼多用清蒸、红烧、油炸、熏法。为除骨鲠喉咙之虞,可留骨出肉制茸做成“刀鱼圆子”。 刀鱼名莱有清蒸刀鱼、双皮刀鱼、芙蓉刀鱼、白炒刀鱼丝、干炸刀鱼、发菜刀鱼圆汤、烤刀鱼等。
     安庆人过去常吃刀鱼,家常吃法为刮鳞、抠鳃、去脏、剁快油炸。做法是先将处理好的刀鱼两面打上浅细花刀,用刀斜剁成条块,再用白糖、醋、盐、葱姜末制成卤汁,炒锅倒入菜籽油烧至八成热,放入刀鱼块炸至八成熟捞起,炸鱼块时按厚薄分档下锅,否则,厚的未炸透,薄的已炸焦。再将鱼块二次复炸,滗去锅中油,趁热把卤汁烹在鱼块上,颠翻几下起锅装入盘中。鱼香酥脆、饱含卤汁、酸中带甜。袁枚视油炸刀鱼使之酥枯再食,是“驼背夹直,其人不活”,白苓涧人也认为此烹法使刀鱼肉质鲜美肥而不腻真味不存,这无疑是哀梨蒸食,刀鱼应以含鳞带肠整条清蒸为最佳,食之原汁原味鲜美可口。
    安庆作为昔日盛产刀鱼的鱼米之乡,如今是“刀鱼天价、价可比金,一‘刀’难求”。据2012年4月9日《安庆日报》载《刀鱼未捕捞,酒店喊天价》为题的记者调查,安庆市区的不少酒店都称有刀鱼销售,声称三两的可能要8000元左右,表示是正宗长江刀鱼。通过记者深入采访,目前市面上所谓长江刀鱼,都是“湖刀”、“海刀”、“河刀”,(还有去年的冰冻陈货“冰刀”),安庆今年长江刀鱼还没有开捕,特许捕捞从4月27日开始,到5月26日结束,一共30天。另据记者了解,去年大观渔政管辖段的持证捕捞渔船,在长江捕捞的刀鱼总共只有50斤左右。刀鱼频临灭迹令人堪忧!年纪稍长的安庆人记得,几十年前,刀鱼上市不敢说压断街,起码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可以尝几回鲜,就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暑期吃西瓜一样,平平常常。现在刀鱼甭说吃了,就连捕捞都是网网落空,苏东坡“恣看收网出银刀”的优美诗句,恐怕不久将来要变成“恣看收网无银刀”了。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