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粑 苦中有乐的回忆
发布时间 : 2018-03-15 10:30 浏览量 : 25
豆粑是产自大别山区一带的美食,安庆城区很难买到它。但在太湖、潜山和岳西等地,以前过年做豆粑是件大事,现在能吃到新鲜的豆粑是让人听了都想流口水的美事。
很多不了解的人乍一听豆粑这名,以为是像米粑那样圆形的粑,其实是一种丝条状类似面条的需煮或炒的食品。豆粑是太湖的一种历史名产,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年间,与太湖的弥陀寺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据说是当时寺院气势恢宏,僧尼众多,而豆粑则为主食。也用作馈赠给香客礼品。
天气刚刚变冷,在安庆生活了10多年的市民方雅静接到老父亲从老家太湖打来的电话,“家里开始烫豆粑了,我让你妈妈给你留了一份,改天让人带到安庆去给你。”听说有豆粑吃了,方雅静说她当时就咽口水了,“是啊,想起小时候过年,等着刚出炉的豆粑,在锅里烤一烤,烤得焦黄焦黄的,吃起来又脆又香,真是美味啊!”挂上电话,方雅静马上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公。“我老公是在安庆出生的,小时候没吃过豆粑,从谈恋爱时起他就受我影响也好上了这口,晒干的豆粑放点青菜煮一煮,老公那时说,要是每天早上能吃这样一碗煮豆粑,真是太爽了。”
在老一辈的太湖人心中,烫豆粑的回忆里既有苦也掺着甜。市民王奶奶今年82岁了,在她的老家太湖徐桥,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几样年货:杀年猪,做年糕,做豆腐,烫豆粑。烫豆粑是一件十分热闹的喜事,没有哪一家能独立完成,都是邻居亲戚一二十个人的集体活动,也是亲戚间的一个集会型活动。“那时候每家的几个主妇先把大米,小麦,黄豆,绿豆洗干净浸在大木桶里,浸上一两天后,捞起来过水沥干,装到四五担水桶里,大家挑到磨房里去磨成白色的浆糊。豆粑浆磨成了,接着就是烫豆粑了。烫豆粑要五、六个人配合才行,首先要安排一个有经验的人,站在锅边,等锅烧红后用油擦锅,然后用长柄木瓢或铁瓢舀半瓢豆粑浆,沿锅边均匀倒上薄薄一层,有空缺的地方迅速刷匀,让薄饼厚度一致。等上五分钟,一张豆粑饼就烫好了。之后把烫好的豆粑饼铺在倒放过来的竹筛子上,由等候在旁边的人快速端走,把它放到晒筐中冷却。豆粑饼冷却后便折成长一尺五寸宽一寸半的条状,交给另一个人切成条状豆粑。接下来就把切好的细条状豆粑放到晒筐里晾晒,直到晒干为止。”王奶奶80出头,但回忆起做豆粑的步骤还是清晰得很。“其实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日子好过些的时候做的事情,更早些的时候,家里条件特别差,在粮食短缺的季节,一瓢豆粑加一锅水就是一家人的晚餐。”王奶奶说,她小时可不喜欢吃这豆粑。“小时候几乎每天都吃豆粑,后来做了主妇,过年的时候做给家里的人吃,但自己不爱吃了。”王奶奶1950年跟随着丈夫来到安庆谋生便一直定居下来,历经生活的沧桑后老人眼下已是四世同堂,儿孙每每送去各种美食让她品尝的时候老人家开始怀念起家乡的豆粑。“年纪大了,很多好东西吃不下了,每天晚餐的时候就想吃点青菜豆粑。我打电话给家乡的侄儿侄女们,让他们来安庆看我不用考虑别的,带点豆粑给我就是最好的礼物了。”王奶奶告诉记者,现在吃着豆粑可以回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