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事要诳人家”
发布时间 : 2017-11-23 09:38 浏览量 : 19
市井江湖,各色人等,袖里乾坤,道来都是油盐故事。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在言语上、举止上对别人不尊重,欺负了别人、哄骗了别人,甚至动手打了别人,但后果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偷鸡不成反倒蚀一把米”,遭到了对方的报复或反击,于是又抱怨不休、捶胸顿足。对此,旁观者并不同情,而是很自然地指责当事人一句:“活该,么事要诳人家,嬲的好?”一字一句,声声在理,入木三分,闻者哑口。如此镜头,千百年来,演绎在安庆的街头巷尾和寻常人家,展露的是鲜活妙趣地方语言特色。一个“诳”字,用的是画龙点睛,贬味十足。
《说文》中释:“诳,欺也”,是一个动词。在古汉语典籍中,原意是“欺骗或迷惑”的意思,如《史记·高祖本纪》中所说:“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 楚皆呼万岁。”我相信,安庆一地的先民们,早先在使用这个“诳”字时,也是作“欺骗或迷惑”用的。当悠悠岁月流变到今天时,还是一个“诳”字,“不仅动口,也动手了”,就是说演绎成“惹别人”的意思了:说于言,就是恶语伤人或者是轻薄的挑逗;说于行,就是动手动脚,抑或就是“轻锤撩重锤”。总而言之,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的,“欠扁”。如此种种,在安庆方言里,如今一律称之为“诳别人”。如果由此被“扁”,真正是“诳人家”付出的代价。
早些年,我孩子还小的时候,好动,所以每每在他到学之前,我总不忘提醒一句:“老实点,莫诳人家”。再如他有时回来表现出很懊恼的样子,我就问:“又诳别人了吧”。但有时他也这样回答我:“是别人先诳我的”。所以,在安庆人家,说一句“诳”字,就是平常日子里的平常故事,也是安庆方言的显著标志。其实,这句话若放在我老家江浙一带,就是说“撩人”的意思。不同的是,“诳”字在言,“撩”字在行。安庆人把古汉语中的一个“诳”字,发挥到今天的境界,言行一炉,贬意凸显,引申了原意,成特色方言,值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