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方言俚语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戏里白话是乡音

发布时间 : 2018-04-18 10:09   浏览量 : 22




 
    “么事哎”。一句我与同事的平常对话,吸引了超市里的收银小姐;她先是浅浅一笑,又轻声问道:“你们说话像唱黄梅戏一样”。一语清新,能在外地让人得到乡音辨认,自然是满心欢喜;于是就乐颠颠地自报家门:“我们是安庆人”。
 
    真的,黄梅戏的念唱韵味,像是一面招展的旗帜,火烙般地刻印在安庆人的行囊上。从此,“黄梅戏、安庆人”就成为了地理标志,成为了一方水土的元素,成为了我的名片。
 
    后来,我去电台做节目,谈关于安庆本土文化方面的心得,比如说方言、黄梅戏、民俗等。接着,看到了一个事实,黄梅戏从乡村小调民歌中走来,始终是那样的本土特色,唱的是风情、是故事,似歌如戏,似戏如歌。以至于从最初的黄梅调演变到后来的黄梅戏,一以贯之的仍是古皖江“原生态音乐”。这是一方图腾的“活化石”。
 
    在很多个月清风和、灯火阑珊的晚间,我总会在安庆街头广场欣赏到黄梅戏的自唱自乐,那唱词大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中的段落,从一个个老大妈、老爷子的口中唱出,让我触摸到了皖江安庆黄梅戏的原始形态。在安庆,老百姓唱黄梅戏就是家常,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想想也是,多少白话在戏中,那就是日子。
 
     安庆黄梅戏是一座文化建筑。《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从“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走上了地方大戏的殿堂,以至于风靡海内外。但在更多的时候,我怀念的还是谷雨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的情形,以及后来《蔡凤鸣辞店》的乡土风情。我的一位户上亲戚来安庆,说要看“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就像我去外地,要看人家的老城,买人家的土特产一样。于是,我带他老人家去了安庆夜晚的街头广场,我说,安庆黄梅戏在民间,戏里白话是乡音。
 
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