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方言俚语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牙齿外的话

发布时间 : 2018-04-24 13:01   浏览量 : 22


 
   “牙齿外的话”究竟是什么话?我一直想找到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尽管迷离不定,但饶有风趣。
 
    一次,一位老兄去媒体刊登广告,他硬要将“率领”的“率”改为“摔”。编辑说不行,明摆着的是一个错别字。但那位老兄还是一再坚持,说花了钱就应该改,因为“率领”是要用手的。这下编辑也不高兴了,就来了一句:“尽说牙齿外的话,汉语用词是规范的,再说,那是在摔东西。” 哑然失笑中,我似乎明白了,“牙齿外的话”是说那些不沾理的话,仿佛又有狡辩的意味。总而言之,是不该说又说了的那些个“不可思议”的话;这好比我们把不懂行的人称作“门外汉”一样,把不沾边的话赶到“牙齿外”去了。
 
   这就是安庆民间俗语的魅力,形象思维活灵活现。后来,我就留心于“牙齿外的话”,觉得好玩。但又发现,指责别人说“牙齿外的话”,并非全然是贬意,分明又有礼让的人情融合其中。如一个人见另一个人的孩子要入学了,便热情地为对方的小孩买了文具,孩子的家长忙要付钱,并说哪能让您破费。那人就嗔怪了,竟然也来了一句:“尽说牙齿外的话,孩子到学高兴,莫客气了”。听听,这里的“牙齿外的话”,洋溢的分明又是百姓人家的礼到情周。
 
“赶花作涌”
 
    对于皖江安庆,我是外乡人。你一个外乡人捣鼓什么不好呢?么事非要夹在安庆人里面写什么“安庆方言小语”。“真是赶花作涌”,朋友玩笑般地这样说我。意思十分明确,谓之“瞎起哄”。                                   
 
    这是一句很文学的比拟,富有语言感染力。“起哄”这事儿放在哪儿都一样,是再平常不过的市井现象,但经安庆人用“赶花作涌”这句话来形容比拟一番,见地就深刻了起来。你想想,水面上赶起的浪花与水底升起的波涌,貌合神离中整个儿透露着人为的虚假,缺乏真实的力度,表面上凑热闹而已。安庆人识水,不知从何时起,将对水的感悟用在了市井现象的描述上,精致中张扬着地域的文风特色;同样是土话,但又远比“起哄“一语清亮动听;用于文章,真可与书面用语相媲美。
 
    街面上最为常见的“赶花作涌“是凑热闹,如两人相撞正理论着,有好事者一一上前围观,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圈外的人又不知何故,也竟相围观上去,结果小浪花赶成了大浪花,貌似成涌,不得了了。再有一种,是老屋里多嘴嚼舌的是非之人,爱将人家一丁点儿小事添油加醋传来说去,弄得沸沸扬扬,神神道道。每每此时又有人批评道:“赶花作涌”。听语气,是一字一顿,有狠劲。在安庆城乡,“赶花作涌”又常与另一句方言“叉把棍”相题并论而联袂而用。如人家小两口吵架本已劝和,有那么一个人热情过了头,屁颠屁颠地赶过去劝说一番,结果人家又尴尬了起来,暗自里非骂上一句:“叉把棍,赶花作涌的好法子”。其实,安庆方言“叉把棍”有乱叉的意思,其中也不乏“瞎起哄”。
 
   记得当年我下放农村时,喜欢在大热天和同学们一起跳进水塘里起劲地瞎扑腾,目的是将水中的鱼儿激跃起来,看着图个好玩。现在想想,遇上“赶花作涌”的事儿,自个儿首先要稳住,别惶惶然没了主见。这大概是“赶花作涌”在句方言所隐含的另一层意思吧。  
 
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