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平伙
发布时间 : 2019-01-09 09:26 浏览量 : 29
聚会,聚餐,宴席,人人都懂,要说起“搭平伙”这三字,年轻人很少知道是怎么回事。
从字面上看,很好解释,“搭”搭伴,“平”平均,“伙”伙食。也就是那种聚餐AA制的意思。然这种“搭平伙”的意义和趣味,却和现在的AA制聚餐大不相同。
在我们小时候,市场上的肉类产品还不像现在的满街都是,钱也很缺少。吃肉是生活中很祈盼的事情。只要不是和尚尼姑,恐怕都在想吃荤。想吃荤又没钱买得起,那种想念是很折磨人的。馋得厉害时,就有人提出"打平伙"。听说,这名词这形式,在我们家乡古来有之,一直使用到了改革开放前。
我也曾经参加过一次这样的聚餐活动,现在想起,那情景还能进入脑海。记得那是在一个冬日农闲季节,晴天修塘修堤,雨雪天可以不上工,闲下来的年轻人总是聚在一起玩闹,这时就有人提出:我们今天“打平伙”怎么样?“好!”说到吃的事,所有的人都兴奋起来,一呼百应。并且商定这次的搭平伙是“山粉圆子烧肉”。
搭一次平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首先,要选择在谁家做饭,决定了,就开始筹备钱,所有参加的人都报名,然后交钱。
总有那么一个人为首来处理这些事情,这个人必须是大家都信得过的人。我们那次的打平伙,选择在一个叫先子的孤儿家中,没人管,自由,更因为他家里没有其他的人来打秋风,恐被分享去一块肉和一碗饭。
我那时很小,大家带我参加,是因为我母亲为人很大气,像什么酱油盐之类的,我可以找母亲提供。那时的猪肉是七毛三分钱一斤,我找母亲要了一毛钱,一盏子山芋粉,一盏子米,在菜地里拔了一棵菜。这些是每个人必须凑合的份子。我的一个好友家里拿不出那一毛钱,也就没能参加,我很为她伤心。
十五个人凑齐了二斤肉的钱后,派两个精明小伙到街上买猪肉。像掐菜洗菜、坐在灶下烧火的活,多是女孩担任。灶上掌锅铲的当然是我们喊他先哥哥的孤儿了。那二斤肥肉要被他切成三十块,旁边观看的人,不亚于当今的裁判,哪块大了,哪块小了,大家伙儿的眼睛雪亮地盯着,所以这任务并不轻松。
收集来的山芋粉溶化后,被炒成篮球大的团,我们女孩就把那如硬泥样的粉团,掐成一个个的剂子,再揉成一个个圆子,晾在簸箕里。男孩子等得着急,就聚在一起打扑克。
锅里的肉烧得快熟了,香气满屋,诱得人更是饥肠辘辘。大家的眼睛不时的瞟向锅台。先子哥哥把那半成品的山粉圆子,一个个的摆放在肉上面,盖上锅盖,交代灶下的人要用小火烧。
另一口锅里,炒菜、煮饭同时进行,灶上灶下忙得不开交。屋外冰天雪地。屋里热火朝天,香气缭绕。都是年轻人,充满了朝气,唱啊闹啊,似乎有了过年的味儿。
熟透了的山粉圆子,透亮颤晕晕,连同烧肉一起盛在大脸盆里,另一盆是炒青菜。十五个人围站在桌子旁。筷子一齐伸向脸盆中。每个人是两块烧肉,四个圆子。没谁不自觉,都是乡里乡亲,吃得友好,文明,热闹。少荤腥的日子里,就这么两块红烧肉,大家把它吃成了天下第一美味,解了馋,又增进了友谊。
乡村“搭平伙”,这一桩从贫困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出来的乐趣,随着岁月的远去,成了我忘不了的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