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省第一名胜之区——大观亭(中)
发布时间 : 2017-09-08 16:05 浏览量 : 35
安庆为什么会有大观亭这样一处建筑呢?我们要从它的兴建缘由开始说起......
安庆城西南处正观门外,有一座高约50米的小山包,它依山面江,风景秀丽。早在南宋,安庆建城之初,这里就是一处风景秀美之地。元末时期,各地农民揭竿而起,纷纷起义,其中以红巾军起义最盛。
安庆自古就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之分重要,当时为固守安庆,朝廷任命余阙出任淮西宣尉副使,率军镇守安庆。
余阙可能大家对他不是很了解,但说到一个人,大家肯定都认识,包拯。余阙就是与包拯齐名的人物。和包拯一样,他也是(今合肥)庐州人,在历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古庐阳有三杰,为宋之包拯,元之余阙,明之周玺”。朝廷任命余阙镇守安庆。
余阙何德何能,如此受朝廷器重呢?余阙是元统元年的进士,后任泗洲(今安徽泗县)知县,其为官清廉,为政严明,不落俗套,不阿权贵。后虽遭地方官吏陷害弹劾,但朝廷一直对余阙委以重任,历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等职。
元至正十一年,皖北等地农民不满酷吏压迫,纷纷揭竿起义。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元江山危在旦夕。此时,安庆附近太湖、宿松等周边城池已落入红巾军之手,安庆四周已被红巾军团团围住,安庆十分危急。
余阙在接到朝廷的任命后,化装取小道入城。此时安庆因连年征战,交通隔绝,城内百姓饥寒交迫,余阙到安庆后,深知平民之苦,随即开仓放粮。同时积极备战,做好了守护安庆的准备。
余阙独守安庆近7年,与红巾军交战近百余次。到元至正十八年,陈友谅率红巾军顷师而出,安庆最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破城。余阙见大势已去,挥剑斩臂,坠入清水塘(具体位置在安庆德宽路和热电路交叉口),其部下见此也纷纷坠塘殉国。
余阙妻子蒋氏听闻余阙“尽节”的消息后,携一家老小坠井身亡,(此井后被命名为“风节井”,具体位置在今吴越街菜市场门口)。余阙的忠君爱国,同样也感动了他的对手陈友谅,命人将余阙的遗体打捞上岸,并厚葬于安庆正观门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样也被余阙的忠君爱国所打动,亲下圣旨,为余阙建墓立碑。自此,这里成了悼念英雄的地方,来此凭吊余阙的人络绎不绝。 明嘉靖四年(1525年)的某一天,时任安庆知府陆钶率其幕僚到城西正观外凭吊余阙。
余阙墓所在地,景色独秀,陆钶很有兴趣,他是这样描述余阙墓周边环境的:“远山近阜,浓淡分明。湖水塘坳,波光间映”。他认为, “一郡游玩之所,亦不可无也”。意思是,余阙墓周边已成为安庆游玩休闲好去处了,不能什么都没有啊。
所以在陆钶的提议下,在余阙墓西侧的高坡上建起了一座楼阁,这座建筑就是大观亭。顺便提一下,安庆的大观亭是中国第一座以“大观”命名的建筑物。
我们现在都知道昆明有一处名胜,叫“大观楼”,但昆明大观楼是清康熙年间才建起来的,不说余阙墓,单就安庆大观亭的历史就比昆明大观楼早171年。
自此,大观亭成了安庆的标志性建筑,之后在大观亭周边又兴建了正气楼、纪念亭、火神庙等建筑,大观亭逐渐成为一处规模宏大的历史建筑群。又过了四十五年,到了明隆庆四年(1570年),安庆的另一座标志性建筑拨地而起,它就是振风塔。
振风塔和大观亭,在安庆的一东一西,它们就像这座城市守护神,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作者: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