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民俗乡风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读后

发布时间 : 2017-09-08 16:25   浏览量 : 30

清代嘉庆年间歙县人汪必昌撰《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安徽省博物馆有藏,朱万曙教授曾撰文公布了该文内容(《戏曲研究 第68辑》),其中有这样的语句:“乾隆廿六七年,安庆班之入徽也……后之作俑石牌班……名曰‘乱谈’……尤可恶者,昔年逐出徽境之班,到处不称安庆、石牌,而曰徽班,岂我徽郡礼仪之邦,而出自禽兽演串不肖之剧哉!”可见安庆徽班艺人早在乾隆廿六七年就已进入徽州献艺,很可能早于到扬州。

该文还说:“近四十年来,守黄山者,私离衙署,致奸宄私种包芦,大受包芦篷之害。山树毁尽,山土挖松,河道淤塞,山穷水尽之际,龟玉毁椟,竟忘专责,未见严禁,反成例规,再不警省,人尽沟壑,岂不哀哉!”我在2002年曾撰文《安庆历史上的移民》谈到:徽州和浙西山区也是安庆移民的目的地,如嘉庆《绩溪县志》卷1载:“近多不业农而罔利者,招集皖人,谓之棚氓,刊伐山木,广种包卢。”所谓“皖人”即安庆人。同书又说:“近于乾隆三十年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植。”又如嘉庆《於潜县志》卷10载:“近年人图小利,将山租安庆人种作苞芦(谓之棚民)。”

又据道光《徽州府志》卷五之二《食货志·物产》载:“昔间有而今充斥者,惟包芦,如田畔种莳亦穄秫资生类耳,自皖民漫山种之,为河道之害不可救止。” 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查徽属山多田少,棚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大约始于前明,沿于国初,盛于乾隆年间……该民等籍隶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桐城等处,间有江西、浙江民人,徽属距伊等原籍甚近。”该文还详细开列了徽州各县棚数及丁口。据《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徽州“棚民”》短文提供的数据:“‘棚民’是指明代以后的外来移民,以安庆府辖县为多……清嘉庆初(1796年),徽州有棚1563座5万余人。”

可见,在乾隆年间,安庆府大量移民涌向徽州成为“棚民”,同时也将安庆的戏曲元素带到了徽州,所以汪必昌在抱怨石牌徽班乱弹的同时,对安庆“棚民”开山种植包芦也进行了批判。

卞利教授在《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一文中提到:“这些棚民聚居村,至今竟然还能操着一口流利的安庆方言。可见,当年棚民的数量是极其可观的。”不知道这些“棚民聚居村”今在何处。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