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非曾国藩所著考
发布时间 : 2017-09-08 16:23 浏览量 : 33
张全海
《冰鉴》一书的著作权被嫁接给曾国藩,目前并无多少异议,检索“读秀”图书数据库及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等目录数据库,可得署曾国藩著的各种《冰鉴》图书有百余种,北京出版社2004年出的《曾国藩全集》甚至将其收入第19-20卷中。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注评》一书前言所说:“然一九四九年之后,它在中国大陆几近绝迹。”查各种书目,1949-1994年间中国大陆确无《冰鉴》出版记录,而1994-2013年间出版的《冰鉴》则只有个别不署曾国藩原著。
对于《冰鉴》的作者是否是曾国藩的问题,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质疑,黄濬(1890-1937)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即有“《冰鉴》托名曾国藩”一篇云:“意城事迹,《清史稿》附筠仙传中……文正衡人,颇有特长,然间亦有以臆测者,不尽吻合。近人乃有以古相书《冰鉴》,傅以文正名,号为遗著,不知此书道光间吴荷屋已为锓版。”(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0页)岳麓书社版《曾国藩全集》的整理成员之一成晓军教授在“《冰鉴》的作者是曾国藩吗?”一文中也提出质疑:“遍查曾国藩遗留下来的数百万字的日记、家书和信札,没有一处谈到《冰鉴》的写作。”“尽管曾国藩有一套独特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方式方法,但并不等于曾国藩是一个相学家,并不等于曾国藩一定写了《冰鉴》这本书。”(《文史杂志》1997年第1期)
近年常峰瑞在其评点的《冰鉴》相关书籍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如他接续前面两位的观点来推断此书作者不是曾国藩,并根据《蒋氏王朝兴衰史》一书(按此书版本不明)所述认为那个将《冰鉴》作者说成是曾国藩的人可能与蒋介石身边人有关。
就目前所知,只有上述黄濬、成晓军、常峰瑞三位就此问题做过专门研究,不过或许是由于资料的阙如,他们没有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笔者近期获得了从清代到民国期间的几种木刻本、木活字本、石印本和铅印本《冰鉴》版本信息及相关资料,因此想从《冰鉴》一书本身出发来进一步考证其作者非曾国藩的问题,并试图还原此书的作者被嫁接给曾国藩的历史过程。
《青鹤杂志》1937年第12期(5月1日出版)收录有《冰鉴七篇》,书名下署“湘乡曾国藩遗著”,这是笔者所见最早署为曾国藩所著的出处。但从该书两篇序言所述,可知当时尚属推定,并非定论,如张元祜在序言中说:“湘乡相国尝谓吴南屏先生敏树、郭筠仙先生嵩焘曰……相国耆学,诸子百家无所不窥,乃曰不信书,信运气,则是七篇,益信为相国所著。诫子不刊遗稿,同治之季,传忠书局开雕文正全集,搜检求阙斋中,必以是七篇涉于杂家者流,暂置未刊。”王禹庄在第二篇序言中也做类似推测:“冰鉴七篇,曾文正公著,全集未刊,殆以为谶纬学说,非关世教欤?”
1934年9月,上海的求古斋书局影印出版了王念慈(名屺)手抄《冰鉴七篇》(石印本),该书封面题为:“曾文正公鉴定
《青鹤杂志》所录与求古斋书局影印两种《冰鉴》已向我们展示了此书从“曾文正公鉴定”到“曾国藩遗著”的演变过程,前后只有三年时间。而黄濬的那段文字应该是针对1937年5月1日《青鹤杂志》所录《冰鉴》文本写的,因为其文中提到郭嵩焘(筠仙),且黄是在该年8月26日作为汉奸被枪决的(都寒“汉奸黄濬及其‘汉奸考’”,《大风(香港) 》1939 年第46期)。
前两种《冰鉴》中均谈到此书以前没有刊行传世,按黄濬所述“道光间吴荷屋已为锓版”已明确指出此书在清道光年间就已有刻本了。
黄濬所述刊本,属于纯粹相书,亦名《神骨冰鉴》、《秘传神骨冰鉴》,其七篇内容与前述《冰鉴》完全一致。据笔者所见,《冰鉴》旧刊本至少有以下这些:道光九年南海正文堂刻本(香港中文大学藏、中山大学藏)、广州拾芥园本(中国人民大学藏)、光绪九年五月羊城点石书局缩影南海吴氏筠青馆秘藏本、民国八年活字本。另外还有民国时期的其他石印本,不在考察之列。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冰鉴》一书为著名历史学家张星烺遗嘱所赠,书内钤有其父张相文圆形名章一枚(朱红),应是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的旧藏。按此书的书名页题“秘传神骨冰鉴”,下有“南海吴荣光署检”,并钤有“吴荣光印”方形名章一枚(黑色),书名页的背面题“广州省城双门底下街拾芥园开雕”,书末栏框外有“东省西湖街正文堂刻”,据《广东省志·出版志》载,拾芥园、正文堂两家书坊均位于广州市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而拾芥园则始于道光1929年(林子雄“近代广东图书出版概述”,载《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此本文末有吴荣光跋文一段,其文曰:“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观人之法,孔有焉廋之辞,孟有眸子之论,圣贤所重,吾辈其可不知乎?此篇固切于用,非同泛书,亦兼赏其文辞云尔。南海吴荣光荷屋氏并识。”下钤有“吴荣光印”方形名章一枚(黑色)、“荷屋”方形印章一枚(黑色)。按吴荣光(1773-1843)原名燎光,字殿垣,号荷屋,室名筠青馆,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进士,累官至湖南巡抚署湖广总督,是著名的收藏家,有赐书楼藏书万卷。
在吴跋之后还有一行文字:“道光己丑岁仲春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下钤“曾大经印”方形名章一枚(黑色)。按曾大经此人情况不详,查《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六)》一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0-374页)中有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奏折一份,其中提到道光十年有曾大经控告樊昌(澳门县丞衙役)包私勒赌一案、勒诈郑玉餬(香山人)被控一案,从时间和地点来看,此案中曾大经与香山曾大经应是同一人。
综合拾芥园、正文堂两家书坊情况及吴荣光跋文、曾大经书记,基本可以确定此书在道光己丑年(1929年)就已刊刻传世了。而据曾国藩(1811-1872)年谱载,道光九年(己丑)曾国藩才十九岁(虚龄),正在竹亭公塾馆中习举业,所以确无可能撰著《冰鉴》一书。
《冰鉴》的作者到底是谁?以上所述刊本中并无记载(署曾国藩的除外),笔者所见仅有一种署有作者信息:民国二十九年刊本《冰鉴浅注》,其书署“罗真人著,高密刘鸿钧星台浅注”,刘序云:“冰鉴七篇,真人罗祖所著,湮没久矣。曩客琴岛赵罕言一钞本,……己卯秋刘鸿钧书于济南四不可斋。”按刘鸿钧为山东高密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在高密响应宣布独立,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至于罗真人,是传说中的神仙,《水浒传》中有“李逵斧劈罗真人”一回,《神相全编》一书有《罗真人相赋》一篇,《冰鉴浅注》当是藉此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