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山水地理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安庆老街老巷—二:东岳庙印象

发布时间 : 2019-03-11 10:35   浏览量 : 25

 
东岳庙印象
 
作者:胡联春 

 
 
 
    在东门长大、现年五十岁开外的人,对东岳庙的印象是难忘的,因为那里的小学是自己童年打开梦的地方。那小学解放前叫东岳庙小学,解放后改称迎江路小学(现为沿江路小学),为东门大街唯一的公办学校。
 
    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岳庙与小学“和平共处”。学校大门口两侧为花岗岩石鼓,有二米多高,颇有气势。门楼后边就是低年级操场,东西两侧为庙房改成的教室。教室门前有一尊铁香炉,直径近一米,不过里面充斥泥土。操场北侧为大殿,巨大的神像三四米高,目视着操场上的孩子们。道长姓朱,有点口吃,孩子们都怕他,穿过大殿都是急跑,惟恐被他看见。逢东岳大帝诞辰,道长道士烧香、念经、奏乐,忙得不亦乐乎,引得四邻街坊围观,而老师学生照常上课,这些在今天似乎不可想象。一直到“文革”初期破四旧,东岳庙才彻底地从学校里消失了。
 
    东岳庙门楼高大,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二楼本来就是大戏台,两侧柱子上写满了长长的楹联,字体龙飞凤舞,可惜内容忘了。解放后,楼上改为居委会,常常开会或演出,我的黄梅戏就是在此学的。那时的居委会,条件十分简陋,但是活动不少,尤其春节组织舞龙灯、踩花船、挑花挑子,火红极了。大年初一,带上一刀肉(大约一斤),送上一担水,上门慰问军烈属,小锣小鼓敲得欢,手中的竹夹子啪啪作响,孩子们欢喜雀跃。
 
    六十年代初,楼上改为鞭炮厂,给东岳庙带来灾难。1963年4月11日发生事故,一场无情的火药爆炸,炸死2人,东岳庙从此残垣断壁。
 
    东岳庙大门西侧为义务消防队,内有一台人力水龙。那时没有“119”消防车,万一发生火情,一群头戴铜帽子(鸡冠样式)的义务消防员,就把这水龙拉到火场。大家从江里挑水,倒入桶里,水桶两头的人们,上下压动杠杆,把水压到水管,扑灭火焰。那场面和电影《多瑙河之波》里面的救火一模一样。记得有一年的三十晚上,东街口一户人家,吃年夜饭之前烧香,不慎把自家草屋烧着了,许多人顾不上除夕夜吃饭,拉着水龙直奔火场,回来时,一个个浑身透湿。
 

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