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卒子行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广村杨氏宗祠

发布时间 : 2019-04-16 14:31   浏览量 : 35

广村杨氏宗祠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广村杨氏宗祠。


 
    广村杨氏,奉祖上为贵一公,贵一公与同期迁徙的兄弟三人的祖先为伯侨受姓杨氏,传至贵德明,共七十七世,二千三百余年。

 
    据史料记载,和老谱测算,杨氏先祖大约在公元五百四十年前后(南北朝时期)由于“五胡乱华”相互混战一百多年,北方各族人民被迫爆发起义,长期居在中原人民为了逃难谋生,纷纷迁徒长江两岸。

 
    安庆广村的杨氏的祖先,是集聚在江西鄱阳、南昌、豫章等县定居下来的杨氏,繁衍生息,历经隋朝、唐朝、南北宋朝、元朝等四朝达三十多世。八百来年,形成杨氏各支派。

 
    元朝末年(一三五一年)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经过十多年战斗,朱元璋后建立明朝。洪武四年(一三七二年)明朝庭为了充实因战乱逃亡和死于非命的这一地区,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而下招移民。

 
    杨德明的两个儿子贵一公、贵三公与其堂兄富二公之子贵二公,富三公之子贵四公兄弟四人迁徙或逃难来到皖城(安庆)一带,定居下来。

 
    这样,杨氏的贵一公,居怀邑的冯村(今月山镇广村村),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杨氏宗祠一支。

 
    杨氏的贵二公,居皖城(安庆,待考);贵二公一支,下文详细说明。

 
    贵三公居潜邑(今潜山西堡),今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卒子之前已经介绍)。

 
    贵四公居桐邑(今桐城大关)。

 
    总体来说,安庆的杨氏一族,长达七百多年的兴衰史,也是一部安庆的移民史。座落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的杨氏宗祠,在文革中破坏严重,后倒塌。近年来,在家族的努力下,已经重建,规模宏大,见证了杨氏族人的辉煌家族史。

 
    杨氏宗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原建筑有三座三进,占地约二千平方米。现建筑要略小于原建筑。现建筑为二千年后于原址重建的宗祠。

 
    杨氏宗祠新祠为三进祠堂,从祠前月形潭到祠堂最尾边约有一百米。祠堂里的砖雕、石雕、长供台石雕、八角石亭盖石雕均堪称安庆地区石雕技艺精湛。

 
    房梁旁边的墙壁上挂着后裔送的“家族兴盛”匾额,“祖训家风”画卷,以及“四知堂”堂号。

 
    安庆地区,杨氏人才辈出,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才脱颖而出。

 
    据《安庆家谱网》记载,安庆天台里杨氏,因其家族世居皖城“天台里”,也是本文所称的皖城贵二公一支。天台里曾是明末状元刘若宰家族宅第所在,今赵朴初故居“世太史第”原为杨氏房产。

 
    杨氏祖先蒙古人“宛者不花”,明初自荆楚以军功封于怀宁(安庆卫镇守使),世袭武德将军,后代改姓杨氏。传十世到杨汝穀(其墓卒子之前已经介绍),为清朝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其子孙也多有功名仕进。

 
    此后,后裔至十五世杨秉璋,中清朝咸丰六年进士(与翁同龢同科)。十八世杨石先,南开大学资深校长,中科院第一批院士;杨继曾,曾任兵工署署长,后任台湾经济部长。   
 
     广村的杨家宗祠,据推测始建于清朝康乾时期,此后又几次重修。距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经有相当久的文化沉淀,杨家宗祠从整体上看,做工精细,具有中华文化的精髓。

 
     现重修后的杨家宗祠,由祠前月潭、大门、过厅、正厅组成,呈长方形。这种建筑在如今也算相当精美,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约五百多平方米。

 
(本篇完)
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