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明末状元刘若宰祖籍在哪
发布时间 : 2017-09-08 10:12 浏览量 : 42
明末状元
刘若宰像
查皖西南景福堂《刘氏宗谱》(1990版),据刘氏本族及其亲属、友人的述记,可以梳理出皖西南景福堂刘氏的迁居路线:景福堂一世祖福一公始居潜山县城城北一带,到第六世东亭公迁居怀宁(具体地点未作说明),东亭公之子钰公、銮公二支复回潜山居住,钊公一支仍居怀宁(具体地点未作说明)。
嘉庆二年刘从理在谱序中这样述记:“钊公传余高高祖方伯公,兄弟五人,历代居怀。方伯公生子十二,嗣后隶籍亦渐不同,即如伯高祖殿元公以怀籍应试。”此处“方伯公”是指钊公次子刘尚志,“殿元公”即刘若宰。
东亭公和钊公在怀宁的居住地点无文字记载,只知东亭公葬桐城练潭,钊公葬怀宁平山。根据家谱所载钊公后裔居住葬地信息,可以分析出这支刘氏的大致分布范围:钊公长子刘尚礼后裔失记;钊公次子刘尚志因考中进士,居住安庆府城天台里,有十二个儿子,此支最为繁盛。
刘尚志三房妻室,原配王氏生若宽(嗣子馀瑞,后裔自怀宁迁远)、若宠(子馀源,先居怀宁,后裔失记)、若实(子馀清,世居怀宁平山,杨汝穀夫人刘氏即此支)。
副室杨氏生若宰(四子,分居桐城练潭及江苏江宁等地,今练潭刘氏主要是这支人)、若寓(嗣子馀勉,后裔失记,或居安庆市区,待考)、若寅(子馀谟,分居桐城练潭、江苏江宁,今桐城练潭有少量后裔)、若宜(嗣子馀德,约居怀宁月山-五横一带,待考)、若安(后裔自怀宁外迁湖北、贵池等地)、若宝(后裔约居怀宁月山-黄龙,待考);
副室李氏生若审(后裔居怀宁石牌,待查)、若寰(后裔曾居桐城练潭,今无人居此)、若宅(后裔居桐城练潭或迁陕,今桐城练潭有少量后裔);钊公三子尚忠后裔居怀宁冶塘阮家圩(今属洪铺镇);钊公四子尚信约居怀宁冶塘宋家堰、十里铺、湖北等地;钊公五子尚友居刘庄、刘家垅(地名属县不详)及湖北郧西县等地。
据上述分布范围可知,钊公后裔绝大部分分支都居住在怀宁县境内,次子刘尚志一支人口多分布也较为复杂,规律大概是:原配王氏所生居怀宁(长房,守老宅、庐墓、享堂),副室杨氏所生六子除若宰、若寅后裔居桐城外大多数居怀宁,副室李氏所生三子大多数后裔居桐城。
考察江南省、安庆府及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等旧志对于刘若宰的记载:康熙及乾隆《江南通志》、康熙《安庆府志》、康熙《怀宁县志》明确载刘尚志、刘若宰父子为怀宁人;康熙《桐城县志》的选举志和人物志均无刘若宰信息;康熙《潜山县志》对刘尚志、刘若宰、刘若宜均载其出自潜山,但是怀宁籍进士。可见在安庆府及可能与刘若宰家族相关的县志中均显示在刘尚志一代已经隶籍怀宁县无疑。
再考察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刘尚志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户籍直隶怀宁,乡贯直隶潜山;刘若宰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户籍直隶怀宁,乡贯直隶潜山;刘若宜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户籍乡贯均为直隶怀宁;刘馀谟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户籍乡贯均为直隶怀宁。
由此可见,从隆庆时期到崇祯元年,经过东亭公、钊公到刘尚志三代的努力,刘氏已将户籍落入怀宁,但乡贯仍为潜山,稍后到崇祯十年刘若宜参加会试时已经完全隶籍怀宁县了。因此可以说到崇祯初年,钊公一支已经实现了入籍安庆府首县怀宁。应该说在科举时代,这是东亭公以下三代刻意经营的结果。
最后,从刘若宰自述资料来看,刘若宰一生留下的文献资料很少,不管是书画作品还是序跋文章,均未见其有具体籍贯方面的落款,这应该与其当时是从潜山向怀宁籍贯过渡期有关。
崇祯十一年(1638年),刘若宰去世前两年时,他五次上书请求归养,景福堂《刘氏宗谱》幸而保留了这份珍贵的《陈情疏》,在其中,刘若宰自称他是南直隶安庆府怀宁县人,这是目前所见唯一一处刘若宰自述籍贯的文献。
综上,刘若宰祖父葬于怀宁平山,又在怀宁置有房屋产业,三四代居住怀宁也属事实,已经符合入籍怀宁的基本条件,结合文献资料佐证,至此,我们说刘若宰是怀宁人也已毫无疑问。
作者:张全海,安庆根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