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子女安庆寻旧
发布时间 : 2017-09-08 16:51 浏览量 : 60
陪两位老人安庆寻旧,1946年前后,他们在安庆住过一年时光。他们是随着他们父亲来安庆的,他们的父亲,叫张恨水。
张恨水,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一生创作中长篇小说110部以上,总字数不下3000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解放后,张恨水被安排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2011年5月27日上午,国家京剧院编剧张伍与他的妹妹,美国中华文化艺术同盟主席张明明,来到故乡安庆,寻找阔别65年的儿时记忆。
先去元宁巷3号,抗战前的老房子,张恨水在此短暂小居。张伍、张明明兄妹对此没有记忆,他们只是从父亲的口中,多次提到这一处老宅子。很失望,虽仍挂有“故居旧址”的牌子,但已经寻不到当年的任何迹象了。有一个野蛮的词,既割断了记忆,又割断了历史,那就是“老城改造”。
1946年张恨水再携家眷回安庆,租借的是原安徽省陆军陆地测量局局长的公馆,名蠡楼,地处小东门,原东门大塘东,再前行,是建设门(小东门)。现仅存厨房后墙半截残垣断壁。
张伍很温良,很随和,除腰板不是太直外,其它都好。尤其是思路,异常敏捷。60多年前的儿歌,依旧能唱。可惜串不起来了,他自己感叹。听介绍,他是《红灯记》剧组的。
此行专门去了大观亭。张伍说,父亲《现代青年》是以安庆为大背景创作中,小说中多处描写到大观亭的风景。张伍还说,父亲对家乡,充满深深的眷念。
前不久曾陪章伯钧之女章诒和去桐城、枞阳祭扫桐城派先贤,此次又与任祥斌、徐吉祥等,陪同张恨水子女寻访旧居。家乡,永远系着游子之心啊!
附:张恨水《现代青年》有关大观亭的描写:
西门外的大观亭,那是全城看江景的第一个好地方,只是地方太偏僻一点。计春到了省城三年,那地方还只去过两回,趁着今天有大半天在外面跑,可以去看看了。所以计春出了大门之后,一点也不考量,径直地就向西门外走来。走了大半条街,刚一转弯,却听到呼的一声,有人笑了。
这里原没有什么花木园林之胜,只是土台上,一座四面轩敞的高阁。不过在这里凭着栏杆远望扬子江波浪滚滚,恰在面前一曲;向东西两头看去,白色的长江,和圆罩似的天空,上下相接;水的头,就是天的脚,远远地飘着两三风帆,和一缕缕轮船上冒出来的黑烟,却都看不见船在哪里,只是风吹着浪头,翻了雪白的花,一个一个,由近推远,以至于不见。再看对面,黑影一线,便是荒洲;那荒洲上,在天脚下,冒起几枝树,若隐若现。
这亭子里面有个卖零食水果的摊子,正吸引着游人,将摊子围绕住了。菊芬掉转身来,也就向那摊子上一托盆半黄半红的李子去注意着。计春笑道:“你要吃这个吗?”菊芬并没有答话,就伸手去掏袋里的钱。在平常的时候,计春不大敢吃热天里的冷食,总怕会惹出什么毛病来,今天自己是很高兴,看到菊芬要吃,就抢上前去买。
那个卖水果的人,身上穿了一件白布背心,露出全身的黑肉,手上拿了一只棕刷,不住地在摊上轰苍蝇。他这摊子上,摆着有整堆的桃子,杏子,汽水瓶,咸瓜子,甜花生仁,这差不多都是苍蝇的追逐物。虽是那个小贩有一下没一下地在那里轰着苍蝇,然而那苍蝇却是比小贩还要努力,你轰只管轰,它追逐食物,依然还是追逐食物。
转自“安庆老城闲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