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秋与严凤英的交往
发布时间 : 2019-03-05 08:46 浏览量 : 42
崔俊秋与严凤英的交往
作者: 崔诚志
我的父亲崔俊秋1928年出生在安庆城区,从小就喜欢绘画、拉胡琴。祖父上世纪40年代初死于正德号沉船,父亲当时14岁,才从怀宁中学毕业,不得已,便以画像为生,挑起了养活家人的重担。
严凤英16岁来安庆时,在草棚子群乐剧场(今华清池对面)唱黄梅戏。当时父亲拉得一手好胡琴,也喜欢听黄梅戏,常泡在草棚子剧场内。后来和严凤英认识了,严凤英就请父亲试着拉琴为她配戏。开始父亲用京胡拉,由于没有过门,跟锣鼓走,跟黄梅戏风格不相配,后来才改用二胡。解放后,严凤英从南京返回安庆,又请父亲为她操琴。因为没有过门,总觉得有些生硬,父亲便提出加过门的设想,严凤英也同意了。于是就在一句或一段唱腔后,加上简短的过门。开始并不习惯,还容易忘词,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
严凤英离开安庆后,父亲参加了黄梅戏剧团,因为会美术,主要工作就是为舞台绘制布景。父亲是自由散漫惯了的,呆不住,1956年又自愿申请离开了剧团。这之后,父亲就在四牌楼专门为人画像,有时也兼职为剧团和照相馆绘制布景。
因为父亲是第一位为严凤英伴奏的琴师,所以父亲和严凤英的交往,一直保持到严凤英1968年含冤离开人世。
1967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严凤英穿着一身军装,来到四牌楼父亲经营的绘画店,看到店内父亲画的雷锋像,严凤英对父亲说:“雷锋同志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海,俊秋友您看,我穿着女军装是不是也很精神?”又说,“雷锋的一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一生,俊秋友啊,我们也要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后坐在店内,与父亲聊了很久黄梅戏改编样板戏的问题。
1968年3月初,父亲专程去合肥看望严凤英。当时严凤英正在被批斗,见到老朋友,又是惊讶,又是欣喜。家里乱糟糟的,桌上茶具也多少天没有洗了。严凤英不好意思,特地挤了点牙膏,将茶杯洗了又洗,为父亲泡了一杯茶。随后聊了起来,聊到伤心处,严凤英两行泪水顺腮而下,话语也泣不成声。她说造反派对自己的批斗,说军代表对自己的折磨,又说丈夫迫于无奈,也逼着她一遍又一遍地写检查。父亲听了也愤愤然,当时就指责严凤英的丈夫,说外面人伤害折磨严凤英是嫉妒她的艺术才华,你怎么也跟着逼她写检查呢?并且说“严凤英是绝对没有什么错误的,她只不过唱唱黄梅戏而已。要是不叫唱不唱就是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不少老同志都是父亲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听到此事,都说父亲胆子太大了,这个时候还去看严凤英,也不怕受牵连……
父亲回安庆一个多月后,不堪折磨的严凤英含冤吞服大量安眠药去世。父亲听到消息,又震惊,又痛心。现在回忆起来,仍有许多遗憾。
1969年2月,一些头戴柳条帽、手拿文武棒的造反派窜入我家,说父亲与严凤英有往来,是黑线上的人物。又说父亲是安庆的绘画技术权威。他们以父亲画像店是“黑店”为由,翻箱倒柜,无理搜查,将严凤英许多便装画、老字画、绘画工具、颜料、画笔以及美术资料,搜了一大板车,强行从店中拉起,至今下落不明。
1978年8月,父亲的画像店恢复了正常的美术设计、画像业务。后来父亲退休,画像店改为男装店,由家人经营。但传统画像业务,仍由从小喜欢美术的我在继续。父亲如今虽是高龄老人,但他对一生挚爱的艺术仍然专注和投入。每每回忆和严凤英在一起的往事,他的眼中,总闪出许多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