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地方名吃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桐城水碗别谈

发布时间 : 2017-10-10 10:12   浏览量 : 29


   
                                                                                   
      水碗,又名“桐城水席”。它是桐城市、枞阳县一带特有的传统筵席。因席上不用盘碟,而是采用兰边大碗盛装菜,热菜皆是半汤半菜汤汤水水,故名“水碗”。又因上菜连绵不断如同流水,跑堂待客的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所以又称“桐城水席”。
   桐城水碗起源于枞阳,传说枞阳古时靠山干旱缺水,乡民为水发愁。明末宰相何如宠(今枞阳县石矶乡何家青山人)政事辛劳,崇祯皇帝要奖赏他,问其需何赏赐,心系桑梓的何宰相奏请皇上,从国库拨银为家乡修渠引水灌溉农田。此时国库空虚,崇祯皇帝不允。何宰相奏道:“请皇上恩准为老臣家乡修一茅叶宽的水渠”。崇祯心想茅草叶能有多宽,也花不了多少银子,便准奏。何宰相让人从山上采来一片有五六尺长的茅草,茅草叶子不宽但它长,水渠多宽当然以茅草叶子直量的长度,而非崇祯想象的横量的宽度。崇祯后来知道上当,事已至此,也只好一笑置之。渠成水到那天,崇祯驾临,何宰相也伴驾而来。水渠沿途老百姓看见皇帝和宰相,感恩不尽,纷纷杀鸡宰羊,想做点好吃以表心意。可时间仓促,烧焖炖都来不及,只好水汆,君臣同尝,口感鲜嫩柔滑,爽口开胃。崇祯龙颜大悦,问:这菜叫什么名字啊?既然用水汆的,以蓝花碗装着,乡民答叫水碗。于是,水碗一举成名在桐枞落地生根,几百年来,久传不衰,成了桐枞一带宴请宾客,年节喜庆,婚丧嫁娶首选美食。
     桐枞两地山川迤逦,物产丰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人文荟萃,鸿儒辈出。文化是与人相伴而生的,饮食文化是人化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地域文化的外象表现。水碗宴席讲究仪规,宾客按尊卑长幼亲疏排座次,上菜顺序有条不紊,先后有序。每道菜跑堂的必高声报菜名,以烘托筵席气氛,报出菜名煞是有趣,如:“氽鸡丝”报“吉祥如意”,“鸡”“吉”同音,寓意吉祥;“年糕”报“步步高升”;“氽鱼片”报“富贵有余”;“氽粉丝”报“天长地久”,因粉丝长,寓意天长地久;“大枣莲子汤”报“早生贵子”;“ 青菜豆腐”居然也报“都富发财”, “青菜”与“钱财”,“豆腐”与“都富”谐音,寓意宴席上所有的人共同发财致富;最有趣是,“氽黄瓜条”报“皇赐马褂”,“黄瓜”与“黄褂”谐音,黄马褂是清朝皇帝特赐有功大臣的,过去桐城在外做官的多,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之说。寓意在朝为官的皇赐马褂加身衣锦还乡,光大门楣。现在黄马褂和皇帝已成为历史,吃“氽黄瓜条”穿黄马褂光宗耀祖不可能,光彩照人还是可以的,因为黄瓜是美容的。水碗最后是糯米圆上桌,这是圆席信号寓意“圆圆满满”,说明水席到了尾声,一般还要放一挂圆席鞭炮,宾主皆尽兴,纷纷起身离席。
     水碗筵席选料广泛,鸡鸭鱼肉山珍时蔬无不入馔,丝、片、条、块不分荤素逢料必氽,肉圆、鱼圆、藕圆、萝卜圆、山粉圆、糯米圆俱全,香、粘、甜、鲜、滑、嫩兼而有之,水碗因水而生,独到之处也在汤水。汤菜成败优劣全靠鲜汤提味,“戏子的腔,厨子的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厨师取现宰的鸡鸭骨架和新鲜的猪骨吊毛汤,打净浮沫,再投入鸡鸭脯肉吊清汤,使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溶于水中,慢慢形成清澈见底、滋味鲜美的液汁,清汤要达到“提起来吊线线,掉下来滚蛋蛋,挂碗沾唇似水水,鲜香味醇咂嘴嘴”的标准。厨师将吊好的汤逐一点在一碗碗半汤半菜中,宾客菜汤并用,老少咸宜,清爽利口,回味无穷。
      水碗来自民间,源自枞阳,缘何不叫“枞阳水碗”呢?是因枞阳原属桐城,1949年2月才从桐城析出成县,以“桐城水碗”命名并不谬。桐枞两地有“枞阳出人,桐城出名”俗语,“水碗”也不例外,枞阳创菜,桐城留名。听说桐城大关镇经营“水碗”生意已成特色一条街,形成规模,现“桐城水碗”易名为“大关水碗”,传统美食发扬光大,白苓涧人欣喜之余,不知大关镇烹制“水碗”的厨师可过了吊好汤的“大关”,如果过不了关,不是鲜汤提味,而是味精当家,那只能让顾客浅尝辄止,扫兴而归。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