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方言俚语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为“烧锅的”正名

发布时间 : 2017-09-25 09:12   浏览量 : 20


 
 
    “烧锅的”是安庆方言,叫老婆为“烧锅的”。按字面解释,“烧锅的”指在灶下烧火,泛指烧菜做饭。为避免与以烹饪为职业烧锅的厨师相混淆,安庆人则称厨师为“烧锅佬”,或叫“烧大锅的”,同“烧小锅的”老婆区别开来。
 
    安庆人为何叫老婆为“烧锅的”呢?因古时把女性为家人烹饪的劳动称为“主中馈”。与女红一样,中馈是古代女性对于家庭的职责所在,即使出身钟鼎世家的女性,也要学好烹饪这门功课。有唐诗《新嫁娘》为证:“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古代婚俗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三朝”,要下厨房做菜,意味着新媳妇将获得“烧锅的”职称,婆婆和小姑是职称评审考官。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直接给婆婆尝?待字闺中的小姑是准“烧锅的”,将来也要出嫁接受婆姑考验,所以小姑经常同母亲学习厨艺,母女烹饪技法和食性自然相近,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婆婆这个主考官的认可,则非小姑先尝不可。三朝之后,婆婆当年媳妇熬成婆退休,新媳妇上岗主馈,成为名符其实的“烧锅的”。
 
    安庆人叫老婆为“烧锅的”,有人反感这个称谓,认为是对女性的轻视。白苓涧人认为,“烧锅的”是尊称,民以食为天,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伊尹、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尚,都有以烹饪为职业的经历,将老婆称作“烧锅的”,与历史上定国安邦的伟人曾经的职业相提并称,根本无一点小瞧女性的意思。安庆美食作为沿江菜,在徽菜系中同皖南菜和沿淮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安庆主妇做出积极贡献,也就是安庆人的“烧锅的”们功不可没。《中馈录》是我国清代一本女子撰写的烹饪专著,都是江南民间家食之法,这些方法到今天还有指导价值。该书作者曾懿随父亲曾永言和江南才士的丈夫袁学昌宦游在江南一带多年,曾懿名垂清史,《清史稿*烈女传*曾懿传》著录了她的烹饪著作和事迹,曾懿可谓“烧锅的”杰出代表。
 
    上世纪“男主外女主内”格局被打破,女人们已经走出家门,和男人一样承担社会工作,在外面为了生活打拼,妇女顶起了半边天。人们又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称为女人中的典范,既能在客人面前拿出手来,也就是能在外人面前给丈夫挣面子,又能下得厨房做一手好菜,也就是说既能干又漂亮。下厨房烧锅仍然是妻子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家庭要和睦,夫妻要恩爱,学好厨艺尤为重要,特别是官太太要想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不飘,尤其要精通厨艺,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先得抓住男人的胃。官人常和异性在外面吃饭,养情人包二奶是迟早的事;长期彻夜不归,双规是迟早的事;和不三不四的人在外面吃饭,贪污受贿是迟早的事。所以,练好厨艺,做个称职的“烧锅的”,还有反腐倡廉的伟大意义。
 
     最近,网上流传:“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过二奶,打得过流氓”新女性“十德”的段子,引起众多网友追捧。这样的女人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还是有“下得了厨房”这一德,看来安庆人叫老婆为“烧锅的”仍未过时,还是很时尚的、高雅的。今天,白苓涧人一番散扯乱侃,算是为安庆方言 “烧锅的”正名。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