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手”中的移民掌故
发布时间 : 2017-11-08 10:27 浏览量 : 18
“解手”之意童叟知,古人文绉绉谓“如厕”;今人玩时尚谓“洗手”。但在明朝初年赣北移民的路上,说一声“解手”,真正含义就是让官兵松绑,解开双手以求“方便一下”;当然,这种“解手”是临时性的,一小会的事,“方便”完了还得再次绑上,防止逃脱。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后又演变成俗语方言,广为使用,安庆一地首当其冲。
“解手”一语就发轫在640多年前明初“赣人入皖”的移民途中。《中国移民史》记载:“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史称“安庆人十之七八”来自江西瓦屑坝,其中被捆绑而来的“赣人”,经历的“解手”之痛,已成渔樵闲话。而掩隐在强权专制之下的背井离乡的所谓“移民”运动,其实就是驱赶赣人入皖的辛酸史,构成了安庆移民文化的深刻历史背景。史料记载,当时为了让移民们忘记祖籍地,在移民集结地瓦屑坝登记造册时,官家强制性地一律填写移民们的祖籍地是“瓦屑坝”,为的是让移民的后代忘记真实的祖籍地,难以回迁。这也就是今天安庆很多移民的后裔只知道自己的祖上来自于江西“瓦屑坝”的缘故。更为残忍的是,当时,押解移民的官兵为防止不愿离开家园的移民逃脱,就将他们捆绑起来上路:捆绑两条胳膊叫“大绑”;捆绑一条胳膊叫“小绑”。同时,为防止他们带绑逃走,还将捆绑起来的人用绳子连在一起,惟有需要“方便”时才可以解开一刻。“解手”一语今天听起来如浮云过眼般地轻松小可,但蕴藉了多少沧桑深处的人文泪眼。
安庆移民文化的碎片俯身可拾,“解手”一语尤为经典。我还在《老母鸡汤泡炒米》一文中,考证过安庆人家的老母鸡汤泡炒米源于当年移民途中的“开水泡炒米”的艰难岁月。最近,又发现安庆一地独特的“厝柩”习俗,也同样源自移民文化,当年赣人迁到安庆后,期待有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回迁时方便,但年复一年,人们觉得回迁无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由此形成了安庆一地独特的埋葬“两步法”风俗,它与“解手”一语一样,已深深根植于古皖大地,成一方乡俗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