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眂”窥见安庆人迁徙足迹
发布时间 : 2017-12-27 10:08 浏览量 : 22
“有么子稀奇事,让我也眂一眂”。在安庆城乡,时不时能听到这句乡音方言。这里的“眂”古音读“shi”,安庆人口中发“ci”音。听上去有些个“土”,其实,这句话若放在古代就是“普通话”了,最为典型的用词就是 “眂”,用现在的大白话来翻译就是说:“有什么稀奇的事,让我也看一看”。
“眂”一词,古同“视”,在所有的汉语词典中都注释的十分明白,其中“观看,察视”的意思尤为突出。如《周礼·天官·太宰》有句话:“及执事,眡滌濯。” 郑玄注解道:“眡音视,本又作视。”在有关研究安庆方言的文章里,对这个“眂”字,基本上都将它列入到“古音保留”的范畴内。上世纪70年代,我下放在桐城务农,见当地人对热闹的事都要说“去眂一眂”,拙朴的镜头依稀在目。不仅桐城一地,环绕安庆的怀宁、枞阳等县域地区,遇到要 “看一看”的事情,也是说“眂一眂”;饶有意趣的是,有人干脆还将这句话说成了“眂眂看”,“眂”与“看”联袂出场,推陈出新。
而我从这不变的古音保留中,还窥见到大多数安庆人依稀可辨的迁徙足迹。从《中国移民史》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安庆人十之七八来自于江西”,作为明初洪武年间江西向安徽移民的主要集结地江西鄱阳瓦屑坝成为了移民们一致认同的根。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于2000年3月在《安庆日报》发表《瓦屑坝——安庆人的根》一文,指出“对安庆各县36种族谱的统计,有18种来自鄱阳瓦屑坝。当年安庆42万人口中有28万是江西移民,其中20万来自饶州各县,10万来自鄱阳瓦屑坝地区。”我还注意到,当时的安庆及周边地区因元末的连年战乱,到大明帝国建立时已是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所以,不难想见,安庆方言受当时江西移民的影响最大,他们带来了自身的风俗民情,同时也带来了方言中的古音。那么,他们的汉语言古音又是从何而来呢?
最近,我就安庆方言中的古音保留现象,特地请教了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先生,他认为是客家人为我们保留了今天安庆方言中的古音。客家人是迁徙到南方的汉人,客家文化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在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等地,如赣南就是历史上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这样,一直到元末明初,在洪武年间“赣人入皖”的大移民中,其中的一部分客家人又回到了江北。悦耳动听的汉语言古音也随着他们迁徙的足迹来到了古皖大地,连接起方言文化的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