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安庆“渠”与“兀”
发布时间 : 2018-03-06 10:45 浏览量 : 21
古城安庆北依龙山,南临长江;城池不大,谓之“九头十三坡”,据说古城墙周长9里13步。但别小瞧,此地曾为安徽省会,长达 282年。但就是这么一个玲珑古城,其东南西北门的方言韵味精微有别;外乡人大而化之,听不出其中区别奥妙,当地人却能辨声察音,以音循地,往往能从一个发声词,或一个尾音中,判断出你是城里人,还是郊外人。
如说郊外,譬如西门之西,也就只搁着一条数丈宽的皖河。就这一河之隔,你再听说话的味与音就迥然有趣了,最明显的就是这个“渠”字,它在这里发“kei”音,在古汉语里有方言的解释,意为“他:~侬(他,他们)”。安庆皖河以西,龙山以北是怀宁县,怀宁人一说“他人”就是这个“渠”,如“渠人不坏”、“渠几个”。大家都知道古典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其故事起源和历史遗存就在怀宁县,于是《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里就有了这么一句:“虽与府吏要(邀),渠会永无缘”;无可辩驳,“渠”为古音。饶有意味的是,这个“渠”字发音始终没有渡过皖河、翻过龙山进到城里来,缘由我也弄不懂。
方言有历史传承,更有小气候使然。再说“兀”,安庆的桐城及周边一带人说话时,首先要发一声“兀”音,如“兀啊”,然后说正题,颇有古风。上世纪70年代,我下放在桐城三河丘陵一带,将近4年的时间,我只学会了这一声“兀”。近年来,我业余时间研究当地方言,才发现这个“兀”字也是古音保留而来。最为显著的佐证就是元曲,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没想到我们的桐城人原汁原味地将它在舌尖上传承了下来,成一地语言特色,可与“化石级”相媲美,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