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家谱网

方言俚语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地理

王奶奶的裹脚布

发布时间 : 2018-10-29 08:46   浏览量 : 31

 
 
   安庆有句歇后语叫“王奶奶裹脚布——又臭又长”,主要讽刺某人说话或写的文章冗长乏味,没有新意,又臭又长。
 
   裹脚布是用来裹小脚的。我家老婆婆就有一对小脚,老婆婆1983年88岁高龄去世的,那时我正读初二,老婆婆去世后,外婆在整理她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老婆婆出嫁时做的一双精美的三寸金莲绣花鞋,白色的鞋底,密密麻麻绣着“福禄寿”等各种祈福文字,黑色的鞋面,红布滚边,绣着莲花、鸳鸯等,色彩鲜艳,就是一对工艺品。外婆说,这是老婆婆出嫁时舍不得穿的,就一直留到了她去世。尽管当时我还小,但还是向外婆要了这双珍贵的绣花鞋,作为对老婆婆的怀念,并且一直保留至今。2000年左右,我的一个韩国客户朋友来我家做客,说到中国文化,聊到了中国女人的小脚,我便拿出老婆婆三寸金莲绣花鞋,这位韩国李先生痴迷看了许久,最后想出200美金买下,被我婉言拒绝了。
 
    老婆婆的小脚,从上面看,只有一个大脚指,其余四个脚趾全部弯在脚底 ,紧贴脚心,脚趾背和脚后跟全是老茧。走起路来,一摇三晃,蹑手蹑脚,弱不禁风的病态。我没有看过裹脚布,女孩长大后,小脚生成了,就不用裹脚布了。记得老婆婆曾经说过,裹脚布是大约三五寸宽三五尺长的白老布,小女孩大概四五岁就开始裹脚,将一双好脚活生生裹成畸形,像粽子一样。脚汗和剥落的上皮细胞发酵后,闷在裹脚布里,再加上裹脚布不经常洗,会散发一股恶臭,日久,在语言中,就生就了这句歇后语。
 
裹足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枷锁,是古人把欣赏畸形当美的病态心理,虽然五四运动后,解放了妇女的裹脚陋习,但在一些边缘的农村,裹脚仍然持续了许久。
 
    据说裹脚起源于南唐李后主。这个昏君喜欢小脚,认为小脚跳起舞来就像神仙从天上飘下来。为了讨好皇帝,宾妃宫女们开始缠足,发展到全国女子都要裹脚。小脚成为美的象征,到后来发展到大脚女嫁不出去。女人裹脚,是中国大男子主义的极端体现,裹脚将女人折磨成走不远,站不稳、走不快,永远跳不出男人的手掌心。
 
   现在妇女解放了,有一双天足,走起路来,像倪萍演的“大脚”,“啪踏、啪踏!”多爽快,多带劲!
 
   如今不要裹脚了,哪来的裹脚布?不过现实中,这句歇后语却用得还十分频繁。比如某人做报告,索然无味,套话废话连篇。比如某人写的文章,繁冗杂乱。这时候,用王婆婆裹脚布-----又臭又长来形容,就再贴切不过了。
 

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