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老街老巷—四:大士阁巷
发布时间 : 2019-03-13 09:54 浏览量 : 27
大士阁巷:古老佛教与现代工业的交汇地
作者:胡联春
振风塔西侧建筑即大士阁
安庆人大多知道大士阁,可是说到大士阁巷,知道的人并不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一条小巷子也渐渐湮没在岁月的洪流中。
大士阁巷位于振风塔西侧,缘于巷内的“大士阁”而得此名。
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怀宁知县马刚于迎江寺西侧由南向北建四宜亭、慈云阁、广嗣殿,这广嗣殿就是老大士阁。民国七年(1918年)时任财政总长周学熙奉母之命,大修迎江寺,余资又在广嗣殿西侧建大士阁,即新大士阁。
大士阁巷南端位于沿江东路的三孔桥街上,沿着水泥路拾级而上,北端高处就是大士阁。那个年代的水泥,安庆人称之为“洋灰”,是稀罕之物。以水泥铺道,可见这条小巷当年的规格之高。与水泥路垂直的小道为青石板路面,小巷西行的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行。沿着这“一人巷”走到尽头北拐,就是一排低矮的瓦屋,都是倚墙而立,为庙产。当地居民习惯称之为“十八家(ga)”。若绕过十八家,便是迎江寺后面的放生池和和尚亭,也就是今天的迎江寺后花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士阁人气甚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巷内有居民,有迎江公安派出所、还有两家工厂——安庆市长江烟厂和安庆市香皂厂。
长江烟厂在广嗣殿内。它是1960年由经纬麻纺厂转建,当时有80多名工人,生产九华山、大江、菱湖、画眉等品牌香烟,1964年初,举厂迁址并入合肥烟厂。迁厂后,此地成了职工宿舍,大多是玻璃厂工人。
香皂厂在慈云阁内,也就是今天的熊范二烈士专祠。1960年日用化工厂划制皂车间成立香皂厂,产品有龙山肥皂、菱湖透明皂、还有玉兔、白海棠、小金鲤香皂。文革前,年产量近七百吨。
古老的佛教与现代工业在此时此地交汇。直到文革之后,这些房舍才真正回归迎江寺。
如今,大士阁南侧、西侧为皖江文化园包围,东侧与迎江寺的隔墙已经拆除,融为一体。写着“大士阁”匾额的山门常年关闭,巷内原先的住房都已经拆除,无人出入。“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大士阁巷亦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